高中政治优秀时事评论
高中政治优秀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课能带领高中学生走出封闭校园,学好政治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初,湖南籍广州生意人张湟,乘坐列车在广州和深圳往返时,无意间发现,他从广州站前往深圳西站,票价24.5元,返程时,从深圳西站回到广州站,价格却高达65.5元,故向广铁公司提起公益诉讼。然而,由于不具备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其诉讼请求被驳回。
时事评论观点:
的确,这是个令人遗憾的结果。同样深感沮丧的,相信除了张湟,还有许多其他民众。同样的线路、里程、停靠车站,不见得增加什么运营成本,票价却能相差41元。张湟打官司出师未捷,意味着这笔很不合理的费用,还将很不合理地存在,不得不乘坐这趟车的人们,还要为此掏腰包。
其实,在法院看来,也是不无委屈。将张湟拒之门外,乃是法律之规定。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能够提起诉讼的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原告就需要证明实质权益受损,具体到此案中,张湟就很有远见地买几张车票。
问题是,公民个体买了车票后,这种行为就带有很强的民事属性,往往被视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约束性地适用法律,也就转化为民事诉讼。
而民事公益诉讼,对公民主体极为不利的是,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脱颖而出。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在北京、内蒙古、吉林等13省市,进行为期2年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
问题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不仅范围主要被限定在了污染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更为关键的是,公民个体仍未见松绑的迹象。之前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尽管在马怀德教授“草案”中酝酿,但实际修订中,普通民众并没有被纳入适格主体范围。
说到底,还是担心个人诉讼可能带来的讼累。
由此,翻看历史,张湟的失败并非个案。从1996年福建邱建东6毛钱告电信局,到2004年郝劲松7告国家税务总局、北京铁路局等,再到清华大学博士李刚的进津费、进沪费之诉,诸多个体提起公益诉讼,在主体“关卡”面前是屡提屡败,头破血流。
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只能借助诉讼影响力,在某些机构的“觉悟”下改变。
公民是社会的公民,社会是公民的社会。申诉、控告、检举,亦是宪法第41条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公益诉讼立法应有实质性突破,以合理可行的方式,赋予公民个体公益领域的诉权,别让万千公民的公益关切,止步于司法大门。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靴子终于落地了。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5%至0.75%的区间,这是继去年12月启动十年来首次加息后的再次加息。有人担心此举会给人民币带来进一步贬值压力,加大资本外流。事实上,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时事评论观点:
美联储加息,说到底还是其自身调控宏观经济的举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利率长时间维持在超低水平,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露,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并进入加息轨道是必然趋势。从今年数据看,11月美国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1.3%,创2014年11月以来最大增幅;11月失业率4.6%,创2007年8月以来最低;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加息是必然之举。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势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市场高度关注美联储加息动态无可厚非。目前,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全世界各种交易包括贸易支付结算、货币金融投资等大多使用美元,很多大宗商品也都是美元标价,美联储加息使得美元收紧、资本回流,确实会造成非美货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本可能会流出这些国家,进而影响到各国经济发展,加息之后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如今的全球市场,流动性不再简单的全是美元。美联储加息,市场上的美元会有所收紧,反而可以使大家更多选择相对宽松的欧元等来应对美元流动性紧张,以此缓解加息对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并且,此次加息落地前,市场预期已持续发酵较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贬值压力在加息前得以释放,此次的压力反而不会像以前那么大。
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确实依然存在,但长期而言,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向的还是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只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平稳,才能让国内外投资者有信心,经济形势好,人民币汇率维持稳定才有资本。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和亮点增多:“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工业、投资、消费稳中有升,服务业加快发展;11月官方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进一步升至51.7,四季度贸易顺差有望继续保持高位;随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债券对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也将逐步显现。事实表明,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保持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经济基本面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在国际上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尽管年初曾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但时至年底,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穆迪等多家机构都陆续发声,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普遍表示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的同时,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对于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措施,外界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未来,相信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能稳住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推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前行。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在首届健康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提出,“尽早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
时事评论观点:
关于健康管理有一个说法:中国人年轻时透支健康拼命赚钱,后来又拼命用钱来挽救健康;而发达国家则非常注意日常锻炼和体检。这是对待日常健康管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胃癌为例,目前日本、韩国的早期诊断率在80%以上,我国还不到20%。长期以来,职能部门的惯用思维是履行医保费用的管理和监督权,医保基金只能是针对已发生疾病在治疗环节的支出,是在参保人生病或住院时使用。体检费用不能纳入医保,也是这种僵化态度的直接反映,即“重治疗、轻预防”。
实际上,除了一些意外和遗传,很多重大疾病都是日积月累而成。如果不早做体检早预防,往往很难觉察,一旦疾病严重再去治疗,往往效果不太好,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仅增大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让一些家庭“因病返贫”,也同样加大了医保基金总额开支。
时至今日,国内仅有零星地区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绝大多数地方,都有“体检费用不能由医保报销”的严格限定。体检费用多由参保人自掏腰包,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自行体检的意愿,自行体检频率很低。可见,体检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是节约了小钱,但总的来说,却花了大钱,对于个人和国家都不划算。
尽早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有几大益处:首先,有利于改变整个社会“重治病、轻防病”的健康理念,将健康管理端口前移,为参保者构建预防为主、防病治病的健康防线;其二,有利于增强参保人的保健意识,扩大医保基金的预防作用,降低得病的风险,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参保;其三,有利于参保人的健康管理,体检费用不多,早发现早治疗,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和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症下药,有利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其四,防患于未然,降低得病后的治疗报销压力,起到降低医疗和医保基金支出等“疗效”,最终提高医保基金总额的资金使用效率。
未雨绸缪强于亡羊补牢。当下,健康中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开展,健康管理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要构建社会化防病治病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需要对现行医保报销体系进行大胆探索。把体检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是将“健康保险、预防为主”的理念引入了医疗保险,既体现了医保政策的本旨,也将释放政策关怀,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推动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值得重视、探讨。
看了<高中政治优秀时事评论>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