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汇编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汇编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汇编

  高考考生在复习政治时,要善于把握时政热点,掌握相关评论。若想知道时政热点评论,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舌尖上的中国”出神入化,名满天下。但真的到国外一些闻名遐迩的中餐馆里走一遭,人们发现,最受欢迎的不是“辣得跳”的毛血旺,更不是“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而是那些经过长期本地化的咕咾肉和鱼香肉丝。

  时事评论观点:

  文化传播其实也是如此。当然谁都想把最“地道”的东西呈现给世人,但有时候不见得初衷、努力与效果能够相统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讲过一个有名的例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被国内翻译界推崇备至的中译英经典。但有人对百余年来十几个《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却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无论是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对译本的引用率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是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水平不够吗?显然不是。但叫好和叫座,往往是有距离的。有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

  用行话来说,最近热映的《长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其核心情节高度浓缩,为营销市场量身打造。然而尚未走出国门,这部影片就引来一片恶评。“剧情之弱智令人发指”,“跳水体操射箭铅球标枪马术展示了中国奥运健儿的风采”,“这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黑不溜秋,绿了吧唧,蓝哇哇的,紫不溜秋,粉嘟噜的透着那个美”……各种讽刺挖苦不绝于耳。

  谁也不能说《长城》是一部完美之作,种种情节和角色,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上座率尤其是在华外国人的评价看,这部片子还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远古的饕餮为什么要跟长城扯在一起?发生在宋朝的故事,守长城的是宋军还是辽军?五颜六色的军队是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翻版?很多情节如果放在《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中,大家也许只是微微一笑,甚至为“好莱坞居然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些激动,但到了《长城》里,到了张艺谋手里,一切就都容易被胃口越来越“刁”的影评者诟病和嘲笑。没办法,中国人拍的中国,同胞们免不得要用自己更渊博的知识来检视你。最典型的就是非北京人说普通话,河南人说得不标准没事,陕西人说得不标准也没事,但如果你是我的同乡,常常是越听越别扭,哪句都透着矫揉。

  正因如此,大可不必为网上那些七嘴八舌的批评郁闷懊恼。毕竟,《长城》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大规模上映还在一个多月之后。而且即便海外市场大获成功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总体而言也注定是坎坷不平的,许许多多的经验需要积累,千千万万的探索需要去试错,一口吃成个胖子肯定不现实。守住初心,不急不躁,从咕咾肉、鱼香肉丝开始做起,慢慢再把红烧麒麟面、蟹肉双笋丝这样的精品往上端,中国故事一定会越讲越精彩。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在黑龙江甘南县因暗访校园营养餐而被殴打的记者,得到了两声“道歉”。一声来自甘南县县委书记,承认自己管理干部“宽松软”;一声来自清博大数据公司,认为其副总裁的不当言论给当事人和公众带来了感情伤害。这两声为事件与言论而道歉,值得肯定,但也许公众更希望看到,相关者为事件与言论背后的“逻辑”而道歉。

  时事评论观点:

  无论是记者在校园的现场遭遇,还是在派出所遭人殴打;无论是清博公司副总裁对记者的谩骂,还是支招“把火引到记者身上”,这一切都源于一部分人对舆论监督的扭曲认知和激烈抵触。正是这样的认知和抵触,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记者被打事件。清除认知“雾霾”,真心诚意接受舆论监督,旗帜鲜明支持舆论监督,才是最好的“道歉”。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领导干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舆论监督,视监督为抹黑。当自己治下发生公共事件,往往不首先检视自己工作的缺失,而把问题归咎于媒体找茬。

  “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当一些政府部门不是通过舆情分析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封堵传播时,少数如蚁附膻的所谓舆情机构便有了可乘之机。公共部门用“钱”不用“担当”来处理问题的思维惯性,让自己的危机成了别人“公关”的商机。双方合谋操控舆论,捂盖子、撤稿子,舆论之水被搅浑搅乱,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旗帜鲜明地支持舆论监督,就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打人的警察被撤职了,黑龙江的营养餐工作检查也开展了,相关领导也道歉了,当事记者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感到欣慰,但对核心事件的追问不能因此而被遮蔽。为何学生不在食堂吃饭也得在饭卡里存钱,到底是承包食堂还是委托管理,为何乡镇校食堂大多由企业承包……到目前为止,舆论监督仅仅解决了抗拒监督的“搅局”问题,而媒体追问的核心问题还没有答案。挖出农村营养餐背后的秘密,深入调查、事后追责是题中之义,敲响警钟、举一反三是必要之举。

  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意识到,激浊的目的是为了扬清,曝光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揭露丑恶是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舆论监督将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贯穿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而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也要依法依规开展舆论监督。惟其如此,政府治理与舆论监督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目标,是让生产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经营者,推动新兴需求和供给能力在新的基础上对接,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现代农业,正是新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流向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明年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来抓。

  时事评论观点:

  当前,中国农村其实正走在新一轮结构性变迁的起步阶段。一方面,逐步细化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让土地资源向更有效率的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另一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既为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提供空间,也建立了防护堤。目前,农村现代化缺的是能把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合适人选。

  人的流向,是社会活力最重要的表征。我国农业面临的成本上涨、价格倒挂、增收趋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个根本制约是农村适龄劳动力长期净流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滞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多时,“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方式,就能激发农村的活力,但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培育懂农村、有闯劲且留得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吸引力。做好这篇大文章,无法通过简单地不断减少农业人口来实现。尽管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仍然偏高,还处在“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发展阶段,但新型农业经营者不能全指望目前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他们中有些人经过培训的确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在开拓意识、市场经验及经营才能、资金实力等方面,确实也存在较大局限性,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成长空间和可能性还在逐步下降。

  对冲日趋严重的农民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不利影响,需要拓宽视野,用好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受过现代产业训练后重返农村的“城归”。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他们是合适的种子。事实上,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制度利好的释放,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甚至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也开始下乡创新创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城归”寄予厚望,甚至视之为中国新的人口红利,应该说指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些对农村有认同感的“城归”,或可适度平衡农村变革过程中的各种负外部性。

  当然,呼唤“城归”改善农村劳动力和经营主体的结构,实现代际更替,不是要搞“逆城市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定居,仍是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人变为“城归”,来改造农业农村,活跃农村经济,本质上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当城市的资本和人才以更合理的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把更多的农业人口更平稳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为中国的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看了<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评论汇编>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时事评论汇编

2.高中政治时事热点评论汇编

3.高三政治时事评论汇编

4.高中政治时事新闻评论汇编

5.2017高中政治时事评论汇编

6.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文汇编

301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