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高中学生学习政治时要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中国的数字化经济是全球拓荒者”。一家国外媒体近日以此为题,讲述中国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的变化。今天,我们正在跑步进入“一部智能手机搞定一切”的时代。是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开疆拓土,还是在互联网摧枯拉朽式的发展中被边缘化乃至消亡,这是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许多行业都需要思考的发展命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主流媒体迎头追赶互联网浪潮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时事评论观点:
着眼时代大势,多次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3月22日,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融合传播优势。击水中流奋楫者先,媒体融合来到“蝶变”临界点,尤需激发改革魄力,以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关键在人、重在管理的融合方法论,乘势而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境界。
新闻业从本质上讲是内容产业,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法则,只是生产方式与呈现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就内容创新而言,媒体融合同样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融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字是“快”,媒体竞争分秒必夺,优质内容必须以快取胜;另一个字是“融”,媒体融合发展不是当“新闻搬运工”,而是要加强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提高新闻产品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无论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到哪个阶段,内容生产的政治方向、正确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挺立这样的价值“主心骨”,才能走稳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改革的过程,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无论是在全国两会上亮相的记者“钢铁侠”,还是H5、直播、二维码、VR等多种传播形式,都说明创新首先体现为技术创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难言进入新媒体的语境。但媒体融合不应止步于技术创新,应该看到技术的背后是人和制度,更深层的创新还是制度创新。融合发展不是在原有框架下修修补补、调整增删,也不是拉一支队伍、成立几个新部门、推出几个新媒体产品这样简单的事情,而是要推动媒体资源的全面融合,再造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破体制藩篱,鼓励媒体人在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人等角色间自由切换,不少新媒体“爆款产品”,都是由有着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验的老报人领衔烹制。这说明,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和引领技术创新,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融合发展动力。
技术是霸道,内容是王道,融合发展做得好不好,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H5、直播、二维码、VR等“十八般武艺”耍得怎么样,受众说好才算好,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媒体“自嗨”。融媒体时代,既要避免“受众过了河,媒体还在摸石头”的尴尬,也要避免落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误区,陷入技术崇拜、数量崇拜的境地。正像所强调的,“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受众是融合发展的主角而不是看客,注重用户体验,强化效果导向,媒体融合才不会跑偏方向,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一位参加了今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的记者感慨:“宛如一次新生!”对传统主流媒体而言,不日新者必日退,互联网是必须迈过去的一关。辩证来看,新闻媒体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严峻的挑战,也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广阔的舞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还是这样一句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今年两会,大学教育是很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一些大学生“身在课堂,心在远方”的现象,让不少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忧思。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
何为大学教育的基石,关乎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着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功能。教育主体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后,才能讨论下一个问题,即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估教学效果。
有一则广为传播的学界轶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教育丰富的内涵:即将荣休的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已经走出老远,教室里的掌声还在继续着。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一向正直、严谨、睿智的教授表达他们真诚的敬意。这种“遥远的掌声”,抒发的是教育对人心灵的感动,是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对享受教育抚慰的回响。如果我们把人的培养和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那么教育应该努力促使人养成完善的人格,对事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解决人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适应和改造他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因此,要使高等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教育理念就不仅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还应该让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涵养三者紧密结合。这样的三位一体,将更加牢固地构筑起大学教育的基石。从这一观念着眼,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传道”的问题,而它的核心则在于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国家、社会、制度、信仰、科学、艺术、道德和时代精神等的看法,是内化于人的血脉的精神力量。这一目标不能简单地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它体现的实际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有效实现对真、善、美、爱、权利和义务这些基本价值的认同。
身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使得教师需要更多地改变“授业”方式,完成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向以互相讨论和解惑为主的转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尤其强调创新的能力,确保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仍然具备持续工作的能力;另一种是作为社会人的能力,即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及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升需要同步推进,不可偏废。
社会在发展,各种思潮随之奔涌,大学就像一条奔流的河,每天都是新的。对教育者来说,不应该去追逐河水翻卷的浪花,而是要成为不会被河水和泥沙带走的坚固河床。这需要我们更加着眼于人的教育,春风化雨,立德树人,让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熔铸成大学的基石,筑成大学教育的稳定河床,把奔腾的河水送到远方。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互联网飞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对于监管与治理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2015年网络购物投诉14.58万件,同比增长87.3%,相比于2010年,5年间增长了77.67倍。而在2016年上半年,网购投诉量又增长了66.2%。可以想见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难免会捉襟见肘、挂一漏万。
时事评论观点:
对于网购中出现的问题,以往舆论常常习惯于要么归罪于相关网络平台打假不力,没有尽到应有的把关责任,要么责怪监管方反应滞后、治理乏力。客观上说,单纯责怪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实际上,无论是网购平台方还是市场监管方,近几年对于维护网购秩序、净化网购市场环境都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而现实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相关业态和市场环境,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目前各自为政、被动应对、缺乏合作的市场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假如监管治理与现实新情况之间无法达成新的平衡,无法找到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切实发力点,不管网络平台和市场监管者再怎么勤奋,也难以应对现实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重点治理食品领域之乱,完善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成为代表委员高度关切的重点议题。今年张连起委员提交的两会提案,专门介绍了上海市政企共治打造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的经验: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和美团点评合作,开发出“天眼”系统——餐厅市民评价大数据系统,由系统智能检索分析用户在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上的评价,继而形成负面信息线索库,让政府抽查有的放矢。有了大数据提供支持,就可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关键词,在众多关键词中锁定被监管对象,如此一来,以往单纯依靠人力的模式被突破,监管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尽管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给监管和治理带来巨大冲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一个有待深度开发,能帮助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手段的富矿。
目前,各类互联网商业平台都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已经基本能够有效地描述商户特征和行为模式。各地政府可以借鉴上海等地先行先试的经验,与大型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共治,互通共享相关大数据信息,探索多种有效形式和渠道建立信用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市场监管“天网”,帮助监管部门摆脱疲于应付、吃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
互联互通,无远弗届。互联网将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联结为紧密结合的整体。共享经济时代、大数据时代,任何领域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成大气候。而主动地由零散的“分治”走向相互合作的“共治”,积极充分地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创新监管治理手段,则可以集全社会之力,以社会共治达成社会共赢。
看了<人教版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