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2)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四、 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性质)。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Ⅰ、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量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有序、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无序、不合理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Ⅱ、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间都存在联系”,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以下说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部分对整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失足成千古恨。

  整体对部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2、发展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发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

  (2)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内容: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

  ②重视量的积累。(反对急于求成,“激辩论”)

  ③要抓住时机,促成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过犹不及。

  (3)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

  ①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内因决定事物,外因影响事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

  矛盾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2)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3)矛盾具有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各有不同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以下说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抽薪止沸。

  入乡随俗。

  量入而出。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注:主次矛盾运用于如何做事情。

  ①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②相互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统筹兼顾。

  (6)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主次方面运用于如何看问题。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对立: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②相互联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擅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

  (7)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共同的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客服又保留,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③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9)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②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③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0)创新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角度)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角度)

  任何社会的进步的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关。(社会角度)

  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的过程。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对立焦点):

  辩证法: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相对于群体(具有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相对于个体而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7)劳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8)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看过"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的还看了:

1.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2.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复习

3.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复习

1309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