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命题,还是平时测试,一般采用以下形式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词义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平时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
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中的“贾”字。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
二、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同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做状语,修饰“行”,可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做定语,修饰“风”,可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三、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也应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成了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四、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在课文中都能找到落脚点。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也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如“城不拔者二耳”中的“拔”字,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字当“攻取”讲。再成语有“拔苗助长”,“拔”的意思是“拔出、抽出”,“攻取”义是由“拔出”义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因此,再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拔”作“被攻取”讲。
五、邻字帮助法
文言文中,有不少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组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字,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