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作文提分秘笈:哲学思辨及热点素材运用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

  高考作文指导:热点素材运用技巧及提分秘籍

  选材的原则有四:

    1.有“信度”。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克服写文章时“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

    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等等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

    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热点技巧】

    技巧一 素材运用比较化

    第一招:同类扩展,连点成线,以求规律显。

    对待友谊,我们要用真心去感受,要用真情去培植。当朋友高兴时,我们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当朋友伤心难过时,我们帮他分担忧愁痛苦;当朋友茫然失措时,我们鼓励他迷途知返。友情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高考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片段

    孤证孤例通常缺少说服力。本段在阐述“对待友谊,我们要用真心去感受,要用真情去培植”时,以同类扩展,连点成线的方式,引出“当朋友高兴时”“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当朋友茫然失措时”三种情况下的正确做法,巧妙地展现了全天候培植友情的技巧。就顺势用连点成线的方法,为读者细细呈现了此类做法对友谊的巨大作用。同类扩展,连点成线,文段要阐述的道理就愈加明显有说服力,文章主题也就愈发鲜明。

    第二招:先求异,再求同,对比之后见本质。

    君不见,社会上的一些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责任,只有索取没有贡献。这样的人,常把自己与他人分得一清二白,把自己与社会分得清清楚楚。他们在自己的分内工作中,推推动动,支支转转,对分外的工作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不管天摇地转,我自岿然不动”的样子。更有甚者,把一些事故隐患看在眼里,却如同无视,反怀着看人笑话、幸灾乐祸的心态处之,真是令人不齿。人与人之间,因此而冷漠,社会也因此失去热情和活力。

    君不见,还有一些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别人怎么对他好都好似应该的,对他人的付出没有一点感谢。这样的人,平时为人处世,总觉得自己亏,总觉得别人欠他似的。别人怎么对他好,都处之泰然,欣然接受,对得到的恩惠,却视若无睹。更有甚者,不但不感恩,还倒打一耙,把人家的恩惠当不是,甚至对簿公堂。报载某地街头,某人倒地,别人来扶,他却把对方诬为撞人者,这样的事情,真是令人唾弃。

    (高考满分作文《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片段)

    本片段以“先求异,再求同,对比之后见本质”的方式,将“社会上的一些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责任,只有索取没有贡献”与“还有一些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别人怎么对他好都好似应该的,对他人的付出没有一点感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通剖析出来,在类比和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这些人的自私自利,进而对社会美德的缺失产生深深的忧虑。

    第三招:正也扩展,反也扩展,对比之间巧映衬。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且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中有的日后成了战功卓著的元帅,有的披上了将军的大袍。而更多的依然是无职无衔。这些驰骋沙场的士兵谁曾夸下“我将来一定是元帅”的海口?

    与此相反,袁世凯梦寐以求想当元帅。结果也真得偿所愿还做了大总统,甚至炮制了称帝的闹剧,一时间真可谓登峰造极。是他卖国求荣,更兼与外国侵略者狼狈为奸,还一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将国家陷于万劫不复和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历史的尘埃无法永久蒙蔽人民的眼睛,最终这位洪宪皇帝成了众矢之的,不久就在万众唾骂声中一命呜呼,像他这种民族败类是军中之耻,更不可能永垂不朽。法西斯的头号罪犯希特勒抱负很大,最初是一名下士,不久即脱颖而出,摇身成了恐怖烟云中十恶不赦的二战魔头。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大搞独裁,他疯狂迫害、残杀犹太人,且公然藐视和平,在他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下,多少无辜流离失所,这个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

    (高考优秀作文《普通小兵也能放光芒》片段)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诚然,胸无大志的士兵很难获得世人的好评,但古今中外更多的普通士兵压根儿没想去当什么元帅,却也一样赢得了殊荣。本段先是正面使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素材,继而从反面选用袁世凯、希特勒两个反面的素材连点成线,深刻地表现“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不在于他的理想是否远大,而在于他为之奋斗的人生有没有最淋漓尽致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观点。

    【提分秘籍】

    文章主题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清晰。素材运用比较化,就是把性质相似或者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差异点,使结论喷薄欲出。“我爱散文,也爱小说,但我的最爱,还是诗歌。”进行这样类似的、递进的联想,就是素材同类映衬运用的思维关键。“喜欢豪放派,讨厌婉约词;喜欢乐观看未来,讨厌悲观想问题。”进行黑白突出、褒贬鲜明的联想,就是正反对比素材运用的思维关键。

    技巧二 素材运用颠覆化

    第一招:故意曲解,巧妙引申。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原本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恒心。但聪明的写作高手却巧借字词的表面意义,故意曲解为“每两次捕鱼期之间,安排一定的时间为休渔期,严禁捕捞”,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颠覆,让读者一不小心就上当了,且上当之后不仅不恼,反而佩服作者忽悠的技巧。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于是,美容院、化妆品、保健药、健身房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惹得众多的男女老少趋之若鹜。但古往今来的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这些东西的养颜功能都是有限的;即使倾家荡产,也很难阻止衰老的脚步;纵然泡在化妆品里,也很难抹去岁月的痕迹;尤其令人沮丧的是,用这些东西来驻颜的人,最摆脱不了的一种东西,就是“俗气”。这种俗气实在是美丽与青春的最大敌人。那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保持美好形象,可以让人神采飞扬呢?有的,这就是读书。读书不仅可以美容,而且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术:不仅可以美化言行神态,而且可以美化气质风韵,更难得的是,读书还可以修身养性,美化人的思想和灵魂。

    (高考优秀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片段)

    这里的素材其实很简单,就是老祖宗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这位作者很会忽悠。开始肯定人们对美的追求符合天性。肯定美容院、化妆品、保健药、健身房的大量涌现。接着话锋一转,引导读者仔细剖析这些东西的功效有限甚至有害。而正当读者感到对美的消逝莫可奈何之际,作者顺势亮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术,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二招:多个角度,透视因果。

    万事万物都有联系。比如,最近班上某同学数学成绩提高了,其原因就可能有好多种。也许是他自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许是他自己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是他参加了校外数学辅导班,也许是班主任找他谈心让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也许是家长设立了某种奖励机制,也许是榜样的力量在鼓舞他,也许是数学老师讲课水平提高了,甚至还可能是他爱上了某位数学成绩拔尖的姑娘……

    多年前巴西曾有位女性起诉一家著名的足球生产厂家,理由是足球夺走了她的丈夫,使她沦为“足球寡妇”。不可思议的是,那个无辜的厂家竟然心甘情愿地支付了价格不菲的经济赔偿。

    (高考优秀作文《有创意,好成功》片段)

    无功不受禄,无错不受罚。但在眼球经济时代,厂商的无辜受罚,却成了绝妙的广告。创意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第三招:反弹琵琶。

    一加一等于二,本是天经地义,但写作高手就能创新出一加一等于三或者别的答案来。等人家急了,才慢条斯理地加以解释:一男一女两个结了婚,生个孩子,就是一加一等于三;一群羊汇入另一群羊,现在有几群羊?

    大家都是平凡人,谁曾练过大力金刚指?谁能拥有金钟罩、铁布衫?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自信是可以的,但千万别高估自己,千万别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累死人不偿命的固执中去。写到这里,我眼前似乎浮现出许多前辈的面容。鲁宾孙对我说,要是没有“星期五”,他的孤岛生活到死也不会结束;刘备告诉

    我,要是没三顾茅庐,别说那废物儿子阿斗,就连他自己也登不上皇位;牛顿告诉我,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是因为他善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高考优秀作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片段)

    本文颠覆经典,另辟蹊径,主张“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将阅卷教师眼球吸引过来之后,同样引经据典自圆其说,让人信服。

    【提分秘籍】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民间有许多颠倒歌,如“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故意把事物颠倒了往反了说,幽默风趣。普通的素材,如果能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颠倒处理,也能够焕发别样光彩。

    技巧三 素材运用排比化。

    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许多美好的情愫,早已是烟消云散。

    (高考优秀作文《烟消云散的美好情愫》片段)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没有了珍重,缺少了欣喜,减淡了思念,褪去了叮咛,遗忘了嘱咐,排比放一块,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许多美好的情愫,早已是烟消云散。

    【提分秘籍】

    排比用在议论文中,可以条分缕析,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排比用在抒情文中,可以层层蓄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排比用于描写,可以移步换景,把对象特征描绘得生动细致。进而让文章显得思路开阔、条理清晰、内容集中、气贯长虹;进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为文章增彩加分。

    技巧四 素材运用因果化

    第一招:先素材后点睛。

    记得那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次因为一点小事跟母亲拌了嘴,于是赌气,晚饭也不吃就去上学了。下了晚自习饥肠辘辘,后悔当初没把肚子填饱再出门。在出校门的那一刻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是我的母亲,她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冒着热气的鸡腿,说:“孩子,饿了吧,赶紧把它吃了。”当时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我一边流泪一边啃着鸡腿,反思着这样的爱。是呀,他们用无声的爱呵护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我们却把这种爱看做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甚至厌烦母亲的喋喋不休,憎恨父亲的严厉批评,殊不知这样的亲情是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铭记,去报答的。学会感受父母那崇高无私的爱,学会感谢他们对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

    (高考优秀作文《学会感恩》片段)

    本段先是以生动的描写给读者呈现“我跟妈妈闹别扭、妈妈给我送吃的”素材,接着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画龙点睛的反思和分析,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习惯于得到,便失去感恩”的麻木,让文章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高考作文一大利器:哲学思辨

  高考作文的备考应该在高三写作中融入哲学思辨的训练,以期实现对作文材料或作文题进行理性的辨析和深入的分析。

  综观2014年高考全部18道作文题,无论是“社会时事型”(如全国大纲卷“农民工与医疗费”)、“文学作品型”(如天津卷“智慧芯片遐想”),还是“理论观点型”(如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很鲜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立足于现实,依托于情境,最终归结于理性的思辨。高考作文增强对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明确诉求,主要是缘于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国民中极为普遍。孙绍振教授近几年也曾反复强调:作文命题如果不能提供考生理性思考的空间,可能养成学生片面性的思维定势。

  那么,作为高三师生,我们在备考高考作文中又能有何为?具体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途径是在高三写作中融入哲学思辨的训练,以期实现对作文材料或作文题进行理性的辨析和深入的分析。

  哲学思辨有“章”可循

  作文中哲学思辨的训练有没有具体的抓手呢?或许可以从总结历年高考试题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开始,并整合高中政治教材中“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升。以笔者所在上海地区的高考作文为例,我们从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研究、梳理、归纳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事物的某种关系,隐藏着某种事理或哲理。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从隐性的思辨要求走向显性:2008年的“他们”暗含了“我们”与“他们”的辩证思考;2009年的“板桥体”作文,是传承与创新,整体与局部,“不可无一”与“不可有二”的综合思辨;2010年是对舍与得、当下与长远、发展与可持续的哲学思考;2011年的两句“铭文”,则要求从现象与本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角度揭示生命、历史、文化等过程性事物的特点;2012年“心灵的微光”是天才和普通人、“舍弃”与“认出”关系的思辨;2013年是对“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思考;2014年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限制与自由的矛盾。于是,从写作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从中提炼出了若干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联想(现象与本质)、因果(原因和结果)、比较(求同和求异)、临界(量变和质变)、互联(联系和发展)、相机(共性与个性)、两面(对立和统一)、质疑(肯定和否定以及多元思维)等,给学生以辩证思维写作训练的营养。

  具体训练有“法”可依

  将以上哲学思想落实到训练操作过程中,或许可以具体化为“读文章——悟哲理——知要领——试牛刀”等环节,将训练落到实处。“读文章”“悟哲理”,可以先从具体可感的文章品悟其中蕴含的某种哲学思想,从而认识该种哲学思想的大致内容;“知要领”“试牛刀”,是先总结提炼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于写作中的运用要领,并运用此要领作实践训练与提升。下面以“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因和结果,一是内因和外因,这里说的是内因和外因)为例说明写作时的运用要领。

  在审题立意、行文构思中,我们可以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观点来帮助我们的作文提升层次,方法有三:

  1、抓住内因见深度。

  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由果溯因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但是原因的分析又不是盲目而主观臆断的,它要客观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全面地分析材料的意旨,而且对原因的分析也要分出主次轻重。一般来说,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因而由原因切入立意的时候,内因是写作角度的首选,这样更易写出深度,见出思想性。如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当年我所教的学生通过巧妙的原因(内因)分析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其中最为精彩的片段如下: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2、分析外因易新颖。

  但是,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有时反而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针对明星们“变坏”的问题,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明星们”自身素养的缺乏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内因)造成的,但学者单学文却写了篇题为“‘明星’们是怎么‘变坏’的”(2010年9月3日《文汇报》)的文章,从粉丝、媒体和社会环境上找原因,认为“粉丝”和媒体的纵容以及“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明星变坏”的重要原因,结论发人深省,思考启人心智。

  3、内外兼顾富思辨。

  当然,在分析原因时做到“内外兼顾”能使论述更富有思辨性。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原因的分析决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内外兼顾,而是分析时要注意主次兼顾,以一方原因为主,另一方原因为辅,方不会造成分析时的隔靴搔痒,要知道,这种不痛不痒式的分析又重新陷入了简单和肤浅的泥淖。

  我们觉得,学生如能切实地学、练,老师如能有效地导、教,作文的思辨力便能有效提升,同时也能为以后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养成相应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为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452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