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分析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学生学习到的文言文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将其整理好来复习,会比较的有效率,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高中语文常见的成语误用

377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