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常见典故介绍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诗歌是高考语文差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诗歌中有很多的典故,学生理解可以帮助答题理解和理解意境,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诗歌常见的典故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常见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指帝位、政权。

  如《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5、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高考的诗词复习材料

  3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3、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4、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6、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7、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38、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0、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1、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42、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43、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44、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45、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高考的现代文阅读答题介绍

  1、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注意理解题目,从题目中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类型甚至主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速读文章,提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3)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3)、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甚至可以在不确定有几点的情况下多写一两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绝大多数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猜你感兴趣:

1.高考语文作文万能事例集锦

2.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3.高考语文必备课文的具体介绍

4.2017高考语文文学典故汇总

5.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6.高考语文的常见典故

377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