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介绍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介绍
想要考好语文,学生需要知道一些的复习方法,对待不同的板块复习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一)
一、整体:是否理清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开端:文本中矛盾冲突的起因
发展: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过程
高潮:主要矛盾最尖锐的时刻,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
结局:矛盾的最终结局,人物性格的完成,事件的结果,主题的凸显
二、段落
考察哪一个段落的作用?
(先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再思考不同位置的段落的不同作用)
(1)开头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②照应题目?
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④点明主题,总领全文?
⑤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中间的作用:过渡
①承接上文的……内容?
②为下文写……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3)结尾的作用:
①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②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③点明题旨,深化主题?
④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⑤交代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
⑥是否是欧亨利式结尾
A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故事曲折生动
B照应上文……的伏笔
C强化对……赞美或讽刺
D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4)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线索,贯穿全文?
②点明主旨?
③奠定感情基调?
④使用比喻、对比、拟人、双关、象征等手法?
⑤有多重含义(表层意+深层意)?
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情节的作用
(1)对人物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2)对主题的:突出、深化……的主题?
(3)对结构的: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情节曲折生动?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4)对阅读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理解词语或句子
1、词语理解型:
(1)是否有比喻义?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喻体和相似性;
(2)是否有象征义?象征对象,内在关联;
(3)是否有双关义?谐音双关、语意双关
(4)代词的词义?
(5)是否紧扣上下文?从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2、句子理解型:
(1)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将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点明表达效果和情感
(2)是否有多重含义的字词?
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词语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将多重意蕴的词转化成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
五、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怎样描写的环境?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3、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2)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3)烘托了人物……心理、情感
(4)暗示或象征了人物的……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对文章的主旨有无暗示或突出作用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二)
六、表现手法: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
七、修辞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通感:以某种感觉(视、听、味、触、感)来写某种感觉,使表述生动形象。
12.双关:本意和双关意的结合,委婉含蓄,富于感染力
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
八:语言特色
文章有什么语言特色?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有何作用?
1.有无修辞手法?能否产生生动形象(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含蓄(如双关等)等效果
2.句式有何特点?整散句、长短句
3.是否有叠字叠词?
4.是否符合常见的语言特色?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华美绚丽等。
5.是否引用了古典诗词,增加了文化韵味?
九、传记类文本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性的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1)真实性:
是否引用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原始资料?
是否使用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数字等?
(2)文学性:
是否运用了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十、探究拓展
1.题干是从哪个角度加以拓展探究的?
(1)主旨层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艺术层面:对文章的某些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艺术处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是否结合了文本?
3.是否按照题干要求进行了适当拓展?
高三语文语句衔接的复习秘籍
一、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意思要表达连续、完整,陈述对象必须保持一致,这是语句衔接的重要条件。一要看几个句子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否从同一对象角度展开的。
二、是否找到了一个中心话题?行文内容是否一致?
所谓“行文内容要一致”,其实指的就是话题要一致,即要围绕一个中心说话。要注意衔接句的内容一定要与原文的整体含义,特别是局部关键词语的含义要相互照应。
三、语句结构是否一致?
所谓“语句结构”,这里指句式结构和短语结构。“语句结构一致”就是强调衔接句和其前后语句结构和短语结构要一致,破坏了这种一致性,也就失去了语句的连贯。
四、语句意境是否一致?
在描写或抒情的语句中或语段中,往往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明快或低沉,在同一段文字里,都应保持一致,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语句连贯衔接。选填这类语句要充分尊重原文语境的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比如语境句子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语境句子是壮阔的,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具体做法是看语段中景物色调和特点的统一,抓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的和谐,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语句连贯衔接。
五、分类组合是否一致?
有些并列词、句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但很难用一种严格而科学的手段加以界定,它们遵循的往往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分类组合一致”就是要求学生针对选项中的多个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
六、注意语句手法要一致?
这里的手法是广义而言的,可以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修辞手法,手法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或质朴平实,或风趣幽默,或稳健庄重,“语句手法一致”,就是要求衔接句与上下文的手法一致,从而使整段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七、事理逻辑是否一致?
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先后)、空间(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外内、远近)、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
复句中分句或语段中句子之间常常有递进、顺承、转折、因果、条件、总分等事理关系,解题时根据上下文,判明属于哪种逻辑顺序,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顺序了。
八、音节是否和谐?
一是句式对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压韵,对称和谐。保持整个句子音节的匀整性。
九、关联词语是否一致?
关联词语是句子与句子衔接的重要枢纽,关联词语的恰当搭配,则是保证句子连贯的重要条件。
十、前后照应是否一致?
所谓提承照应的一致性,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要与后面承接的内容要一致。最常见的形式是句子中出现的双面词——“与否”、“是否”、“是不是”、“有没有”、“是非”、“胜负”等,它们表示事物的两种可能性,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是两种可能性,而后面承接的只涉及到一种情况,形成照应不周全的语病。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