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文言文答题体技巧和答题注意事项
高考的文言文答题体技巧和答题注意事项
文言文这一部分是高中语文的难点,很多的学生比较担心这一部分,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的文言文答题体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考文言文答题的注意事项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高考常见的使动用法类型介绍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 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