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里要求对诗歌进行考察,诗歌鉴赏是古诗词测试的重要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

  一、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三、“3类”诗歌情感答题模式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

  一、常见易混表现手法区别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主要区别: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 “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

  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二、诗歌艺术技巧题的答题“3步骤”

  步骤1:定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步骤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艺术技巧。

  步骤3:析效果(作用)

  分析艺术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三)

  一、熟记常用术语,分析景物特点

  1.记术语,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阴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2.分析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意境是诗歌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情感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互契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常用术语: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二、紧抓内在关联,4步解答景物作用题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把握好以下步骤:

  第1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阕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阕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2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3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4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结构→线索作用,有的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

  指向人物→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指向意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指向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指向情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看了<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人还看了:

1.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汇总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4.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5.诗歌鉴赏快速答题技巧

6.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复习

289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