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_2018高考语文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不仅是考生知识能力上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更是考生应考心理、应变能力、应试策略的竞争,因此在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
1、选择题:申请题干
一定要申请题干,不要急不要慌,记住一点,所有题目都是我们练过的,只是换了一个例子而已。选择题偏向灵活,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成语题要活用排除法,诗文对仗题要分析词性、结构、内容,病句题要认真分析主干,特别要关注介词、关联词,多个动词和名词的搭配、残缺等。漫画题要看清题干,重点注意画面主体和细节。
2、文言文:译准“得分点”
实词、虚词选择题,用代入法和语境分析法认真检验,不能靠经验主义。
文言翻译是近几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之一,主要原因是译不准“得分点”。译不准的原因,除了能力不足之外,对“得分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该句的“采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5个点共5分);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采分点”。翻译时,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楚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3、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写的怎样(表达效果)。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4、名句默写:写准确,做最有把握的题
关于名句默写,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不要写错别字。既要节约时间,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5、阅读理解: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读不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一定要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做题。另外,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评分主要看要点,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因此,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6、写作:中心文体鲜明,语言晓畅,书写清楚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根据多年的阅卷经验,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处理好。
第一,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中心模糊的文章,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文体要鲜明。写作议论文就是议论文,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那种文章老师看了肯定反感。
第三,语言晓畅。考试作文的语言不能过于含蓄更不能晦涩难懂,阅卷的时间限制决定了老师不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去琢磨你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让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看不懂”,那么,你也只能得一个你自己“看不懂”的分数。因此,文章语言一定要得明白晓畅。
第四,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对卷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既然如此,你就没有理由不跟阅卷老师配合好,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故意“难为”他,他可能就会“难为”你,所以,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看了有一种愉悦感,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7、“答题说明”:答题前先阅读
高考语文考卷开头都有一个“答题说明”,用来说明答题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尤其是现在很多省份进行“网上阅卷”,需要注意的更多,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必须认真阅读。
8、涂卡、修改:重视细节
客观题的阅卷特点是机器只认符号不认人,因此,必须涂写规范,合乎要求。涂答题卡,一定要涂写清楚、规范;如果修改,必须擦干净,否则,可能会吃亏。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分配
第I卷(共42分)
第一大题 语言知识题(1-6题)(18分)
由6个选择题组成,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是熟悉的,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时间一般用10分钟左右为宜,一时不能确定的,留待作文之后再答,但要做好标记,避免漏答。
第二大题 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7-10题)(12分)
本题主要考察考生领悟新知的能力,文段变化较大,但命题模式特别是设置误区的套路很少变化。考生如能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知命题者的套路,则可大大减少答题时间。此大题时间应在10-15分钟内完成。
第三大题 文言文阅读(11-14题)(12分)
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考生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时可先扫读前3题,大致清楚要考察那些词句;较细致的阅读第4题,以作为理解文段的参考;然后阅读文段,解答问题,可以加快速度,减少失误。此大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
第II卷(共108分)
第四大题 包括3道小题(15-17题)(18分)
第15题 文言文翻译(8分) 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
第16题 古诗词鉴赏(6分)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
第17题 名篇名句默写(4分)该题用时最多2分钟,即使有一两句写不出,也不可因小失大。
整个第四大题用时宜在10-15分钟。
第五大题 现代文阅读(18-22题)(18分)
解答此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读材料,自己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再看题做题;另一种是先通读题目,再读文段。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不易受到题目的误导,但用时较多;后者解题较快,但易被题干中的陷阱误导。采用何种方式,应因人而异,并在平时训练中摸索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完成此大题用时宜在10-15分钟。
第六大题 语言运用题(23-25题)(12分)
该大题可能包括扩写、压缩、仿写、改错、根据要求写段落或句子等,都是平时联系较多的。在考场上关键是要审清题干要求,避免偏差。
此大题用时10分钟左右。
第七大题 作文(26题)(60分)
作文时间要确保55分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行成文字。作文要力避扣分点:缺题扣2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错别字或文面脏乱扣分,不完篇扣分等。网上阅卷,做文书写以清晰、整洁为原则。字不宜过小或大而潦草,或用力过轻;如有写错处,字少可用橡皮擦,字数多最好用直尺比在上面划一横线,不允许用其它方式夸大暴露问题。留下3到5分钟做全卷的检查,不要轻易改动选择题答案。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古诗鉴赏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对于诗意把握的不准确,或是难以进入。读懂一首诗,答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但是怎么才能读懂一首诗呢?就是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融通。因为整首诗意思是关联的,密切交融的整体。前面读不懂可以靠后面读,后面读不懂可以靠前面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
这个技巧是针对开放性题目来说的。开放性题目现在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以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为例来说明。
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同学们看到题目以后,容易直接凭自己的直觉和印象答题。这样就没有“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应该首先看一看跟题旨最重要的材料语言是什么,进 行摘录。在答题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不能脱离材料核心。关键的地方还要引述文章的话。万万不能因为是创新题目,谈自我感受,抛开文本,凭着直觉写下 去。
三、作文审题的关键: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要想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题旨要在高考题目要求的范畴内。如何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何进行审题呢?材料部分,就“书信问题”展开,各抒己见,老师是引子,也是一个观点。同学甲乙丙都是在谈对书信问题的理解。老师和同学甲乙丙核心都 是在谈书信问题,而同学丁的看法是在老师和学生甲乙丙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提升。针对这段话来讲,发言水平最高的是学生丁。所以,这段材料的核心就是,在 “书信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归结概括,用大概念套住了小概念,让问题普遍化了。命题的实质是:发展中改变的好与坏。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