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鲁教版语文《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三)集体研读第二部分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你们觉得母亲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什么?

  明确:默默忍受,是一种深切的爱,一种充满担心又不愿使儿子失掉自尊的爱。母亲让儿子独自去地坛,“如果他在那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这是母亲的伟大之处,是母爱的无私博大。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但为了给儿子减轻痛苦她又去掩饰自己的痛苦。在母亲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中,有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3.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体现她那样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回忆母亲----------- 感悟---------- 苦难和伟大

  母亲早逝 --------- 悼念---------- 痛苦和悔恨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切心肺。

  4.怎样理解在文中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了五个“她知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充分说明了母亲善解人意,深深地理解儿子,懂得如何关心儿子。母亲知道儿子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发泄”的地方,于是,她把一切担心和痛苦全部埋进心底,默默担当母亲的责任。作者痴迷地坛,母亲从感情上来讲,是不放心的,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目不能接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独处的地方,治愈自己的伤口,完成人生的认识。母亲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深深理解,提心吊胆却又心甘情愿的看着儿子融入地坛。这种矛盾心理显示母亲的伟大。

  5.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的轨迹。这轨迹密密麻麻,错杂纵横。“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伴行,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6.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呢?请认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好能从不同的层面说出道理。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三、作业布置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学习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学习史铁生的方法,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深厚的爱。以“设想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地坛------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 母亲------生命航标

  教学后记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第一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是课文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梳理相关线索:为什么去古园?古园中哪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强烈的感受?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第二是感受亲情,他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母爱给他生活以怎样的启示?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

  在学法上,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分别研读两个部分的内容。力求准确把握每部分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真正读懂这篇课文,它的鉴赏价值以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会产生。

  在教法上,采用恰当的点拨,典型示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到批文入情的点,结合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体会关键词句的色彩情味,把握情景交融、心物交契的结合点,参照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出综合,透视作者的心灵历程和人生感悟。

  这样的设计,对长篇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还是容易操作的,课前充分预习,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鲁教版语文《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

3.高中语文课文《致橡树》精品教学设计

4.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2)

255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