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多种认识是不同理解的反映,这些反映正好说明了个性化阅读的到位和落实。

  〖试论课堂教学中自主阅读的优化策略·简化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教师缺乏长远、整体考虑的课堂教学思想,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每课必作微而全的麻雀式的解剖,不厌其烦,力求把一篇文章教深教透。在课改实践中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眼看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完成,教师干脆中断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让学生从刚进入的“过程”中走出来,直奔预设的“目标”,课堂教学中丰富精彩的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就这样被残忍地扼杀了。以上两种情形究其实质不过是“一百步”与“五十步”的差异而已。?

  如何解决如此问题?简化环节、重视“过程”必须放到首要位置。即教师大胆运用教材,敢于而且善于取舍教材,整合文本,抓住文本的几个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进行专题设计,简化课堂教学环节,突出“过程”,重点击破,实现自主阅读的理想境界。?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课堂教学目标一多,教师满堂灌都来不及,就更没有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了。当然简化教学环节,不是放弃必要的课程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不能过于集中明确,不能控制得太死,而应追求综合效应──通过学生的多方位的体验、感悟,实现自主阅读的目的。重视“过程”,其实“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目标,而且是长远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有了自主阅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得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训练和思想、情感的教育。?

  如对《木兰诗》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可简化为三个教学环节,搞三个活动:?

  1、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课前应有准备)。以讲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人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补充、完善故事内容,让每个学生有口语交际、思维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各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作了铺垫。?

  2、开展朗读活动。通过范读、自读、“美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环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相机点拨、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重点难点的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尽可能地重视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基于对文本情节的理解和语言的熟悉,水到渠成,当堂成诵。整个设计完全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出发,朴实无华,而综合效应已实现。?

  〖以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的对话,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高唱颂歌,在赞美他人中启迪心智〗

  在《木兰诗》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环节,走近木兰,走进木兰和寄语木兰。在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了木兰的形象之后,在充分蓄势的基础上,我如此启发学生:花木兰无疑为古代妇女奏响了最强音,她的光芒不仅光耀中国史册,还照耀着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学了《木兰诗》,也一定想表达一下对她的景仰和热爱吧,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情不自禁的写了几句诗。于是,出示示范诗:

  1、你是一股涓涓细流,

  在无人的夜晚独自发愁,

  然后,让一抹温柔,

  滋润在亲人心头。

  2、你是水,柔情无限;

  你是铁,坚韧刚强;

  你是雄鹰,翱翔在原野荒漠;

  你是候鸟,唱着凯歌飞向家园。

  这两段诗从不同的角度设喻,前者以水为喻,对第一段进行改写,后者从全文入手,概括了《木兰诗》的全部内容,犹如石头击在学生的心灵上,泛起他们内心的层层涟漪,思绪之流喷涌而出,学生写出了很多佳作。列举如下:

  1、一捧清泉,照射出你的淳朴善良;

  一杯烈酒,烘托出你的勇猛刚强;

  一次征战,使木兰花开放;

  你那博大的胸怀,

  像大海汹涌,

  似天空浩瀚。

  2、总是面对大海,赞颂它的浩瀚无垠;

  却不知道你的心胸,比大海更加宽广;

  总是触摸钢铁,感叹它的坚韧不拔;

  却不知道你的意志,比钢铁更加坚强;

  总是向往太阳,向往它的万丈光芒,

  却不知道你的精神,比太阳更加明亮。

  3、岁月如歌,越是品尝着,越发美妙,

  它已赋予木兰花一般的容貌,

  却为何给她带去一道坎坷?

  战火如风,越是拼杀着,越发凶猛,

  它已赋予木兰铁一般的意志,

  又为何给她带去一女儿身?

  思念如酒,越是温存着,越发浓厚,

  它已赋予木兰水一般的温柔,

  又为何给她带去一抹忧愁?

  人生如梦,

  为何木兰的梦如此简单?只有一个天空。

  4、木兰,

  心是雪的洁白,

  有着雨的灵犀,

  而征途又是云的跌宕。

  对敌人是霜的冷漠,

  最后还是归于水的平凡和宁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诗作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是妙手偶得,更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独特体验和多角度且富有个性化的感悟息息相关。

  朱光潜说过,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确切的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另外,一切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因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文学的最高成就,让学生在少年时期就能徜徉在诗的海洋,以诗歌的方式与人物对话,能启迪学生的心智,丰富他们的情感,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以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很多时候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进行。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验──初探在课堂上实施和谐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极具挑战性。这必须要使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支撑。和谐教育则为我们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起最基础的作用。何谓和谐教育,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共振”。也就是说要通过艺术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精神与热情态度,让他们充满愉快的情绪来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班内的教学质量。笔者在一年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验——教育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遵循所有的教学规定、原则和方法讲一堂课,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能是一堂好课。

  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本着打破一切阻碍学生主动性、选择性的教学常规来尝试和谐教育。比如:我们语文教学上的常规步骤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设置主要问题。其实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对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思想发现的进程如何等等都进行了周密的思考。然而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会令你措手不及。

  在这情形下,表示否定还是认可则是关键。也就是说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首先渴望的是表现他自己,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教学安排”而抑制学生的渴望。忽视了这一点,师生之间就失去了“和谐”而产生了离心力。曾记得在上《土地的誓言》一课时,当笔者充满激情调动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对我们在生活中的启迪时,有位学生冷言冷语地提出他毫无感受更谈不到对生活有什么启迪。一时令笔者非常尴尬。是去指责还是专制性的强调皆不可取,因为那样便失去“和谐”状态。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

25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