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边城》是沈从文的杰作之一,录入了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当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

  关于小说《边城》的主题,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牧歌说:《边城》是一篇带有牧歌色彩的乡土小说,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通过叙述了一个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2)悲剧说。《边城》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3)象征说:《边城》通过叙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广阔的角度描写了边城淳朴的民风,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上述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请你课外阅读小说《边城》,结合小说内容为这三种说法作一些分析。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探究思路

  这是一道课外拓展探究题,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进一步体会《边城》高超的表现技巧,就必须阅读小说全文。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向来见仁见智,通过对各种不同见解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1)牧歌说,关注人物活动的舞台和生存的环境。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秀美别致的乡土风情画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寄托了沈从文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他的哀愁、怜悯和希望。《边城》对湘西的民俗风习作了细致的描绘,具有风俗美: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年节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色彩。《边城》中洋溢着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如祖父、傩送、天宝等,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连当地的首富顺顺也把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当做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2)悲剧说,关注人物的命运。在《边城》构筑的爱情神话中,十几年前,翠翠母亲丢下亲情随恋人而去:十几年后翠翠与二老的这场爱情仍然是亲情换爱情,只不过死者由情人置换为亲人。十多年前的那场爱情,男女双方用死来获得永生:十多年后的这场爱情,男女双方又失去了一位亲人。所以,《边城》是一曲凄清的爱情悲剧。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剧?沈从文说是“不凑巧”:“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的确如此,本来应该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在盛行自由恋爱又不计较门户的苗家,翠翠和二老彼此喜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弯弯曲曲;大老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去了,不料落水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但是,这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原因吗?不是。除了偶然因素,还有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或者说是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碰撞。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傩送什么时候归来?只有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3) 象征说,关注作品的深层意蕴。小说取名“边城”,含意非常深刻。“边城”指的是湘、川、黔三省交界的一个边境小镇,名叫茶峒。茶峒是苗语地名,“茶”是指汉人,“峒”是山中盆地的意思,意译成汉语,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但是“边城”又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它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

  尽管《边城》所叙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也已成了“过去”,因为在“时代大力”的压挤下,湘西“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遗”,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惟利惟实庸俗人生观”,“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但是那美好的“人生形式”毕竟在湘西的一隅存在过。作者描写的正是这个逝去不远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严家炎先生指出:“沈从文的长篇《边城》,则蕴蓄着较全书字面远为丰富的更深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不但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它的重修意味着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而且翠翠、傩送的爱情挫折象征着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不能自主地掌握命运的历史悲剧。”所以说,《边城》蕴含着表面和深层的两种结构。它的表层结构,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而它的深层结构,则整体地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高三语文必修5《边城》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语文高二必修五《说“木叶”》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3.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4.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5.高中语文必修5课文《宇宙的未来》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7.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3)

25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