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7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时间: 舒雯911 分享

  语文高考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科,我们在考前要掌握好语文文学常识,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一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3. “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欠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7.关于古诗文与名和字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匀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8.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u',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10.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思想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关于“课外延伸”

  1.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2.对古代避讳问题的认识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孔子的母亲名颜徵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徵”“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论语,八佾》,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是不同时称“徵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节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如:

  元日——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B,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一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一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 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重阳——九月九日,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B,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

  除夕——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高考语文成语高频考点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常见成语大全

2.最全高考语文易错成语分类汇编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必备成语汇总

4.高中语文成语题及答案

5.2017高考必考成语

187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