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技巧讲解
高考写作技巧讲解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用对方法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写作技巧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巧用思维规律 激活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考生因无法激活写作素材而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迫境地实是屡见不鲜的事。如何在高考冲刺复习时激活素材,追求素材积累效率的最大化呢?在此特介绍四种巧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的方法。
一. 分类整理法
考生在写作时常会一头污水,激不活任何已积累的素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积累素材时贪多求全,照单全收,却未对素材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二是不能分类积累素材,大脑中的素材杂乱无章,写作时茫然不知所措实在情理之中。
考生在积累素材时,判断什么素材是好素材,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新颖原则。对于那些以爱迪生为代表的“老科学家”,以黄继光为代表的“老革命者”等已用滥用俗的素材,考生要努力回避。二是内涵丰富原则。好素材必定具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内涵,如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即是如此。阿甘是一个劳苦不息的奋斗者形象。他由一个不能正常行走的弱智儿童,通过奋斗成为一个跑步高手、亿万富翁,并三此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其经历可谓丰富,这一人物素材的内涵因此而变得丰富,可用在“奇迹”“一切皆有可能”“超越”“苦难是一笔财富”“上天是公平的”等素材中。
有了一定素材积累后,对素材分类整理的工作必不可少。要完成素材分类整理工作,考生必须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同类合并,或得出优化方案的思维。素材的有效分类方式有二。一是按素材性质分类。考生可按人物、影视、故事、名言、诗词、歌词、生活细节等类型整理素材。“人物”既可以是“鲁迅”“十二月党人”等现实素材,也可以是“阿Q”“西西弗斯”等文学形象;诸如《刺激1995》《死亡诗社》《美丽人生》等主题丰富的经典影片确实是不错的写作素材;“故事”类所选的素材应是具备“小故事、大智慧”特征的言简意赅的素材;“名言”“诗词”类素材是最能彰显文采的素材;《橄榄树》《东风破》《隐形的翅膀》等“歌词”类素材往往能给文章笼上诗情画意。建议考生各类素材都能分别准备5~10个,必将在写作时游刃有余。二是按素材体现的主题分类。任何一个作文题,必然逃不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立意范畴,考生如能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角度把素材归类合并,必能在构思时有效激活积累的素材,真正实现事半功倍。以下是分类示例。
素材分类示例一
人物 鲁迅 梭罗 西西弗斯
影视 阿甘正传 楚门的世界 2012
故事 放羊娃的故事 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
名言 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巴尔扎克)
人,当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诗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歌词 我能想象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赵咏华《最浪漫的事》)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洗洗筷子揉揉肩。
(耿宁《常回家看看》)
生活细节
我喜欢在水底看太阳。憋一口长长的气,然后扎下去,抱住水底的岩石,抬头看天。
天像一张蓝绸,柔软地在我眼前飘动,而那个太阳,她全部的光辉已被河水吸干,很舒服地亮着,像梦里的一盏灯。我想在这盏灯的光亮中睡去,但是根本不能,因为我很快就憋不住了,那口气很快就耗完了,我在胸腔就要爆炸的时候蹿出水面,像一条小鱼,被追赶着来到另一个世界,然后,被这个世界的光亮扎得眼睛生疼。 —— 选自李约热《青牛》
素材分类示例二
人与社会 鲁迅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人与自然 梭罗 《2012》
人与自我 西西弗斯 阿甘正传 放羊娃的故事
我能摧毁一切障碍 (巴尔扎克)
人与人 我能想象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赵咏华《最浪漫的事》)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洗洗筷子揉揉肩。
(耿宁《常回家看看》)
二.论据替换法
近年来,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素材在应试作文中的审美疲劳趋势正在逐步呈现,如有可能,考生应努力推陈出新,实现有效替换。考生可运用同向联想思维实现论据替换。如同样是写隐士的隐逸之风,通过同向联想,考生可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替换为“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庄子”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如能替换为在阿拉斯加过上狩猎隐居生活的约翰·海恩斯就会更新颖。如以“掐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为素材论证“要做生命的强者”这一主题,考生可把“贝多芬”替换成在地坛苦思18年终于悟出生死真谛的史铁生,也可替换成当过矿工、酷爱阅读最终成为散文大家的夏榆。
同样地,其他类型的素材也值得同向替换。以名言类素材为例,如写“惜时”这一主题,很多考生都能想到鲁迅的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如有足够的积累,考生可替换成其他名言,如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名言: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将在风中枯萎。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都能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替换过程应在冲刺复习时完成,而不能在考试时仓促上阵,不然是很难激活自我的联想思维的。以下是论据替换的一些例子,望能给考生带来启发。
相对陈旧的素材 替换后的素材
屈原(“殉道”主题) 王国维(为捍卫传统文化而自沉昆明湖)
司马迁(“苦难”主题) 史铁生
苏轼(“精神家园”主题) 张 岱(西湖是其精神家园)
三.多元分解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考生拥有素材却无法在写作时激活的原因很多,未能在考前对材料展开多元分解是最重要的原因。学生手头往往并不缺乏素材,缺少的是激活素材的能力。笔者认为,可用发散思维把论据激活,是为论据分解法。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 “扩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以经典影片《肖申客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为例,这个影片是不错的材料。影片的故事梗概是主人公安迪遭诬陷被关进暗无天日的肖申客监狱,安迪用一把六英寸的榔头花了20年时间凿穿监狱墙壁,从400米长的污水管道成功越狱,重新获得了自由的人生。据此,如用发散思维分解,可用这一素材写“自由”“希望”“超越”“执着”“活着的勇气”等话题,如能结合安迪对修建监狱图书馆的执着,可提炼出“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立意生发点;如能结合安迪对狱友的帮助和关爱,又可提炼出“友善”“真诚”等立意生发点等。只有当我们把素材做如是分解后,才能把素材激活。
激活素材后写作时,学生还应尝试如何实现材料与立意的对接的实践。下面两段学生的文字,可视为成功对接的典范。
还记得安迪冒着生命危险为狱友们换来啤酒的细节吗?囚犯们在屋顶上喝着啤酒,仿佛在刷自己家的屋顶,宛如自由人;还记得安迪为狱友们放《费加罗的婚礼》时的奋不顾身吗?当音乐响起之时,自由洋溢在肖申客监狱的每个角落;还记得安迪6英寸的小锤子吗?一边是暗无天日的鲨堡监狱,一边是面朝大海的世外桃源。安迪每天都能感受到蓝天、白云、大海的召唤,那是自由的召唤,那太平洋的小岛是海阔天空的自由世界,安迪每凿一次狱墙,就离自由更近一步。 (以“自由”为话题)
《肖申客的救赎》中,安迪曾说,这世上,有人忙着死,而有人忙着活。他也曾说,希望是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正是“希望”给安迪带来了破墙而出的惊喜,正是“希望”让安迪坚持十多年向政府寄信,建立了监狱图书馆,给肖申克囚犯带来了崭新的文化生活。
(以“希望”为话题)
如果考生对材料实现多元分解后,能有诸如此类的写作片段实践,定能将材料烂熟于心。
四.论据新解法
很多考生在面对很多手头的素材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心理,用这些素材,怕产生审美疲劳;不用呢,又实在找不到更新颖的素材,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如能巧妙运用思维能力,对论据展开新解,要“变废为宝”是完全可能的。
(1)反弹琵琶法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体现在素材运用中,效果也不错。例如,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把“异想天开”反弹琵琶即为‘异想可以开天”,把“班门弄斧”反弹琵琶即为“弄斧不妨到班门”等。
再具体点说,很多学生在想到隐士素材时就会歌颂其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赞美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隐逸情趣,此类素材能否反弹琵琶呢?如能结合孔子与接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隐士是一个只知坚守自我人格理想而忽略了伦理责任的一个群体,余秋雨先生在其作品《西湖梦》中也表现了类似观点。又如,很多考生都会对隐士世外桃源的生活心存向往,如考生读过下面这首诗,不难看出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无限辛酸。
乞 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本诗是士大夫阶层中少见的以行乞为题材的经典之作。透过文字,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隐士诗意生活的背后恰是悲苦的现实人生。
(2)深度挖掘法。
在素材积累过程中,考生如不能做到“人无我有”,应该能做到“人有我优”。对很多大家熟视无睹的素材,考生如能做到深度挖掘,应能有效提高素材的普适性。别人写陶渊明只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而你能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入世情怀;别人写海子多写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憧憬,而你能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句恰恰意味着,明天永远不可能是今天,希望的背后不正是绝望吗?别人写王国维多写其“治学三境界”,而你能结合余秋雨的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写出王国维为捍卫传统文化而自沉湖底的殉道精神;别人写鲁迅多写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和深刻,而你能写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烈和感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考生要实现深度挖掘,应圈定几个自己相对熟悉的素材,然后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苏东坡是中国儒、释、道精神的集大成者,是很不错的素材。考生可结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对此素材深度挖掘。苏东坡多才,其所到之处都传颂着佳话;苏东坡多情,感人肺腑的《江城子》即是实例;苏东坡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其心灵的声音;苏东坡积极进取,明知事不可为却积极为之;苏子偶然也会消极避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其真实的心声;苏东坡诗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其笔下的美景;苏子偶尔也会心生悲凉,“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如考生能如此深入挖掘素材的内涵,相信,在运用时定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3)广度拓展法
如考生觉得深度挖掘素材内涵有难度的话,可用广度拓展法。广度拓展法即通过细节的扩充让素材丰富、形象的方法。要实现广度拓展,当然离不开联想思维。广度拓展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细节拓展法。与经典素材相关的生活细节、经典作品等都是拓展的极佳方向。如巴尔扎克这个素材,考生多从作家作品的角度思考其价值,而有人关注到他手杖上的那句箴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材料因此而丰富。很多考生只知道电影《死亡诗社》的故事梗概,而有的学生却能背出电影中的经典名言“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时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将在风中枯萎”。这样,定然能起到“人有我优”的效果。
二是联想拓展法。考生可巧妙运用同向联想或反向联想法实现同类素材的归纳合并。如由“十二月党人”想到同样具有殉道精神的素材:王国维、谭嗣同、圣女贞德、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屈原等。又如结合巴金的作品《随想录》,可由正向联想想到同样具有忏悔精神的德国勃兰登,想到会忏悔的德国;可由反向联想想到缺乏忏悔精神的日本人和大河民族等。考生如能多加联想,定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启思路,激活素材的。
以上四法望考生细加揣摩,用心实践,如能对考生有所帮助,幸甚幸甚。
看过"高考写作技巧讲解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