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生物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练习题(2)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练习题(2)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练习题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项练习解析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物质循环

  再生原理 物质循环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

  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三农”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 整体性原理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桑基鱼塘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二、生态工程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较多地产出,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建立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小流域的水土流失 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因地制宜的原理 运用多种原理,应用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甘肃陇南地区“九子登科”模式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土地荒漠化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湿地生态

  恢复工程 湿地缩小和破坏 控制污染、退田还湖 江西鄱阳湖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

  地的生态

  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修复土地、恢复植被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城市生态

  工程 环境污染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等 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废弃物处理、合理布局等 污水及垃圾处理、城市绿化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1.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

  (1)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微生物:如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2)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

  (3)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

  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和

  食物网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

  级生物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循环 生态系统 食物链

  和食物网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生物圈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

  传递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

  与无机环境 多种

  途径 发生生理或

  行为的变化

  (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

  间或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本质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影响因素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关系 都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二者通常成相反的关系

  1.(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地位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②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

  (3)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

  ①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②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

  ③分解者除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蟑螂、蚯蚓等。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温度,因为温度既非物质又非能量,但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腐殖质属于该成分。

  (4)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的作用是相反的。正反馈可使系统更加偏离动态平衡点,因此它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生物的生长、种群数量的增加等均属正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机制。这种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种群数量调节中,密度制约作用是负反馈机制的体现。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自身的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1.三大功能比较

  2.特别强调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例

  (2)信息传递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下图

  (3)能量的利用和能量流动的区别

  “能量的利用”是特指ATP等直接能源物质分解所释放的能量被各类生命活动(例如,肌肉收缩等)所利用,而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叫“能量的转移”。可见,新陈代谢中的“能量的利用”中的“能量”是有特定含义的,利用的是“直接能源中的能量”。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网);“能量流动”过程中,从第二个营养级开始的某个营养级的生物,能直接对上个营养级的生物身体有机物中能量的摄取和利用。或者说,能量流动时所涉及的能量利用是指能被机体所同化的能量。

  1.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

  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自然过程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洋异常等造成的环境破坏。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其可分两类: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称为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2.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物种。可以通过以下的标准定义入侵物种:(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4)中国国内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种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

  D.阳光、热能属于非生物的物质

  B 【变式探究】如图是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

  B.组分1、2、3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食物网中组分3中生物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

  D.碳元素在三个组分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C 组分1、2、3分别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分1和3中生物种类未知,无法判断有几条食物链;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外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分3即消费者包括多种动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碳元素在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举一反三】图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C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其后各营养级的生物在短期内增加,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天敌的制约,浮游动物a和植食者b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A错误;c与d的食性不同,只存在生存空间和环境资源上的竞争关系,不会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B错误;浮游植物急剧增加,可能会导体水体中溶氧量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C正确;生物食性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植食者(b)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浮游植物急剧增加而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C

  【变式探究】下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900 g      B.500 g

  C.200 g D.600 g

  A

  【举一反三】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①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②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0)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戊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1%),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说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答案】 (1)如图所示: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B.可通过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高

  D.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C 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同,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A正确;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可通过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较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低,C错误;人工生态缸的稳定性比较弱,阳光过强会晒死植物及一些小动物,因此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D正确。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D

  1.(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考点定位】生物与环境

  2.(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产者

  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4.(2016课标1卷.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产生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解析】(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

  1、(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答案】B

  2、(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3.(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答案】B

  4、(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错误。

  【答案】D

  5、 (2015·安徽卷,29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6.(2015·江苏卷,22)(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B项错误;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C项正确;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D项错误。

  【答案】AC

  7、 (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8.(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9.(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1)水平 样方法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2014·天津卷)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海南卷)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如CO2、无机盐等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化能自养型生物,因属于生产者,D错误。

  (海南卷)17.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B

  (2014·海南卷)18.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课标Ⅱ卷)31.(9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①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②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③ 、 ④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⑤ 和 ⑥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①捕食 ②消费者

  (3)③物质循环 ④能量流动 ⑤生物群落 ⑥无机环境

  【解析】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 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 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

  属于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改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 。

  【答案】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① 6或7

  (4)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虫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

  (5)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①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原则;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填6或7。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猜你感兴趣:

1.高中生物选修1《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试卷

2.高二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测试试题

3.高考生物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习试题

4.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5.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期末试题及答案

6.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测试题

377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