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
在复习理科生物过程中,需要利用高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将生物知识要点记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一)
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
答: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单倍体是指?
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特点?
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过程?
杂种F1 单倍体-------纯合子(输出公式不便,参看课本)。
单倍体育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的定义?
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公式输出不便,参看课本)
7.种群是指?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
答: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
答: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答: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答: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
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二)
1.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
答: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答: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网形成原因?
答: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什么?
答: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4.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6.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7.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8.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三)
极性运输的方向
研究表明,在培养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说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点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左右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点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点位。当然,双向传导并不意味着在完整机体内冲动的传导是没有方向性的。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点位变化,即引发一个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看了<高中理科生物知识要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