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历史>

北京高考历史知识点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在北京的历史高考里,会考到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高考历史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北京高考历史知识点(一)

  一、开国大典

  1.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

  1949.9.21.北平共商建国大计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1949.10.1)

  (1)新政权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团结建国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三、政治建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确立:根据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1954年);

  地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产生及组成:由选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史渊源: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其合作的基础;这是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性质职能: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基于国情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基本内容:国家统一领导;民族平等、团结;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五大自治区的成立:蒙、新、桂、宁、藏

  5.意义影响: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错误的根源: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及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所导致。

  ②结果:““””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和严重的破坏。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②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3、基层民主选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1)城市:①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职能:由“管理和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服务”。

  (2)农村:①1987年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颁布。

  ②村民自治的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的理论

  含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1)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2)酝酿:叶剑英“九条方针”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4)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5)确立方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6)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

  ①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②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停火(1979年)

  2.提出实现“三通”(80年代)

  3.民间团体对话(“汪辜会谈”)

  4.“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5.”江八条“(1995)--纲领性文件

  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北京高考历史知识点(二)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北京高考历史知识点(三)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4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