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京剧的形成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京剧的形成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京剧的形成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京剧的形成》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之京剧的形成

  (1)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

  一、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两组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三、秦朝建立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四、背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五、措施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六、评价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七、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八、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九、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评价: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十、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十一、元朝发展: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十二、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加强皇权专制。

  十三、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十四、总体

  评价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45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