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带答案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历史众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记忆和背诵才能在考试中拿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高三历史,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带答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6分。

  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4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

  1.各题均按答案及评分参考评分。

  2.若考生的非选择题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评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Ⅰ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D B C B A C D C A

  Ⅱ卷共3题,共56分。

  12.(16分)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13.(18分)

  (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

  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4分)

  14.(22分)

  (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分)

  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

  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

  高考历史模拟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

  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15.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日,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l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l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

  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矩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期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以下每小题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惨证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B 7.A 8.D

  9.A 10.D 11.A 12.D 13.C 14.A 15.B 16.A

  17.A 18.B 19.D 20.C 21.D 22.B 23.A 24.C

  25.D 26.C 27.B 28.A 29.C 30.A

  3分 1分 1分 0分

  31. A B D C

  32. B C D A

  33. A B C D

  34. D A B C

  35. C A B D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水平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6.(1)

  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36.(2)

  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6.(3)

  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37

  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38(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38(2)

  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39(1)

  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

  •悲观

  其他答案。

  39(2)

  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40.(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40(2)

  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高中生高考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倾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 ,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3.右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学者会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或(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选手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在这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中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的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列举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8分)

  (3) 材料二所说的“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8分)

  (4) 练习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施行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到:“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提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凛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做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综合参考答案

  12.A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B 20.A 21.A 22.C 23.C

  38.(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模拟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但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9.(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认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

  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和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带答案相关文章:

1.历史高考文综真题及答案

2.2017高考历史真题全国卷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

4.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5.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详解

419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