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上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末试题

时间: 诗盈0 分享

  历史是一科一定要靠记忆和做题的一个科目,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三历史,就给大家学习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 )

  A.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B. 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

  C. 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 D. 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

  2.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3. 有学者特别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

  A.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C. 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 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4. 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 指南针的应用 D. 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5. 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6. 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

  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7. 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8. 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11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

  A. 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

  C. 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根本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9. 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开展了土地革命 B. 实施了游击战术

  C. 建立了民主政权 D. 获得了苏联支持

  10.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到: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这一仗”( )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11. 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12. 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 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13. 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

  A.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B. 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 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 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14. “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的成员成功地维护了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尽管俾斯麦起初没想要给他们这些权力。”这表明当时德国( )

  A. 议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B. 首相掌控着国家权力

  C. 议会成为贵族保护伞 D. 政体带有代议制特点

  15. 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16.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右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 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 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 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 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17. 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18. 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

  A. 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 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19. 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不同,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 )

  A. 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逆全球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D. 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变为逆全球化

  20. 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昔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11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5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2分)

  22. (15分)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6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 (14分)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5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9分)

  24. (10分)“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被视为最能表达明治维新精神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中崭露头角的领导者们正是新日本的缔造者,在他们的领导下,日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重构;征兵制的军队取代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过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结果,日本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在世界文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是日本近代第一个“热情吸收期”,该时期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端蔑视和疯狂破坏,对西方文明却盲目追求和崇拜。“文明开化”在城市里宣传和实施的力度比广大的农村地区好。

  ——摘编自吴延璆《日本近代化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成为“世界文明强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6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的必要性。(4分)

  25. (10分)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自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邓小平“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措施。(3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支持和推广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深远影响。(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质。 (3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2. B 3. C 4. B 5. D 6. D 7. B 8. C 9. A 10. D 11. C 12. B 13. A 14. D 15. D

  16. B 17. A 18. C 19. A 20. A

  21. (11分)(1) 表现:行省制建立。(1分)特点:二重性。(1分)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3分)

  (2) 原则: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1分)作用: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3分)

  (3) 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分)

  22. (15分)(1) 原因: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促进;运动的推动。(3分)变化:从把民主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与手段到更关注民主的核心观念与基本价值。(2分)核心追求:救亡图强。(1分)

  (2)

  论点 论证 表述

  思想变革推动社会进步(1分) 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1分)

  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1分,任意一例1分)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分)

  思想变革推动经济发展:(1分)

  维新思想提出发展工商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1分,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思想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变迁:(1分)

  婚姻自主等。(1分,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思想变革推动思想解放。(1分)

  23. (14分)(1) 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3分)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1分)政策: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1分)

  (2) 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 (5分)特点:国家干预。(1分)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3分)

  24. (10分)(1) 原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发展教育。(4分,任意四点4分)影响: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灾难;强国道路给亚洲各国提供借鉴。(2分)

  (2) 不足:盲目西化;发展不均衡。(2分)必要性: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2分)

  25. (10分)(1) 原因:“左”的错误导致农民贫困,农村落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分)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2) 影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发展马克思主义。(4分)

  (3) 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分)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

  A. 人臣要效忠君主 B. 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 君主要以礼待臣 D. 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该赋中咏颂的古代农具是( )

  3.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 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4. 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5.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6.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

  A. 封建礼教的影响深远 B. 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 影视剧固化大众认知 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7.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爆发后 B. 甲午战争失败后 C. 八国联军侵华后 D. 武昌起义爆发后

  8.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辛亥革命的促进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 国民政府的推动

  9. 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 )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一五”时期 8 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 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 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A. 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二五”时期农业税比例上升

  C. 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呈总体下降趋势

  D. 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0.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与“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相关的是( )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11.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要求( )

  A. 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 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2.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

  A. 提出了“双百”方针 B. 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 恢复了高考制度 D.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13.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

  A. 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揭示了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 开辟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道路

  14.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材料中的“政治改革”是指( )

  A. 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B. 克里斯提尼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 克里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伯里克利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

  15. “他们(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提出了( )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人非工具说 D. 社会契约论

  16.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

  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17. 明清时期,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8.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以下措施中最有可能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是( )

  A. 制定《紧急银行法》 B. 颁布《农业调整法》

  C. 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实行“以工代赈”

  19. 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符合此特征的是( )

  20. 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13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22. (13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科举考试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3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表现。(6分)

  23. (14分)国际经济协调是-种由于认识到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而改变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使各国的有关政策趋于一致的合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萧条彻底摧毁了以金本位制与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各国以邻为壑,导致国际经济合作面临严重障碍。1942年,“怀特计划”出台。在美国所构想的国际平准基金组织中,它将拥有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英国则设计了自己的“凯恩斯计划”。但“凯恩斯计划”的切入点是为这个新设立的国际清算银行创造某种用于清算的国际“货币”单位,力图将黄金在这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去货币化,更确切地说是去美元化……但鉴于双方在二战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英国只能同意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

  ——宋效峰、黄家亮《国际金融视角下的英美权力转移及其启示》

  材料二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将G20作为提振其全球领导力,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G20峰会的召开,顺应了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现实,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平等协商的平台,开启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序幕。

  ——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并指出“怀特计划”胜出的根本原因。(2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3分)

  (3) 综合上述材料,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协调的关系”为主题,结合二战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摘编自《朱子文集》

  材料三 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摘编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实质及其影响,并列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25.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是印度的“圣雄”,在印度民族解放中采取了独特的斗争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助印度实现自治。

  ——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材料二 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实施手纺车运动的目的和实质。(3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式”是指什么?除手纺车运动外,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从中反映出甘地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 2. A 3. D 4. B 5. D 6. A 7. C 8. A 9. C 10. B 11. B 12. D 13. C 14. B

  15. D 16. A 17. C 18. D 19. C 20. B

  21. (1) 制度:分封制(1分)。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2分)

  (2) 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1分)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分)

  (3) 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1分)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分)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

  (4) 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任答一点2分)

  22. (1) 变化特点:吸取西学之长,补充科举;改革考试科目,讲求实学。(2分)原因:激发科举制的活力。(2分)

  (2) 主要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1分)客观效果: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2分)

  (3) 表现:维新变法,冲击“中体”;辛亥革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体”。(6分)

  23. (1) 相同点: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来分配本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力。(1分)根本原因:美国实力空前膨胀。(1分)

  (2) 主要特征:美元为中心;美元和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3分)

  (3)

  论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国际协调,有效的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2分 只提一个方面得1分。

  论据 二战结束后在要求加强各国经济协调与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起来,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召开的G20峰会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到达了一个新阶段,有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6分 使用3个不同时期的论据论证得6分;使用2个不同时期的论据论证得4分;仅使用同一时期的论据论证得2分。每个论据必须包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治理两个内容。

  论证 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1分

  24. (1) 实质: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1分)影响:国家垄断经济,危害百姓。(2分)措施:市易法(均输法)(1分)

  (2) 原因: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自然灾害。(4分)

  (3) 认识:关注民生;善于用人;完善制度。(任答两点2分)

  25. (1) 目的: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印度经济自主;实现印度自治。(任答两点2分)实质: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崇尚印度文明。(1分)

  (2) 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分)表现:食盐进军;文明不服从;绝食等。(任答两点2分)

  (3) 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的多;认识到印度力量。(2分)精神追求:追求仁爱与真理。(2分)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4.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荀子这一主张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25.788年,宰相李泌上言唐德宗:“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 ”据此可知,此时

  A.徐州是唐政府主要赋税来源地 B.徐州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

  C.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 D.江淮漕运决定着唐朝兴衰成败

  26.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嫩。”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 B.城市商业监管逐渐松弛

  C.市民阶层开始养殖宠物 D.城市行业分工日趋细密

  27.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 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28.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 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顺应了淸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29.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0.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倡导以地域来称呼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 意在

  A.凝聚国人内部团结 B.纠正民族歧视政策

  C.瓦解日本侵华策略 D.实现真正民族平等

  31.

  表1是1981 —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人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 收人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城市对外开放步伐晚于农村

  C.农村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启

  3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不公正判处死刑后,不仅不愿逃跑,仍然大谈“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这表明苏格拉底

  A.坚决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尽力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

  C.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D.抗议雅典陪审法庭的司法不公

  33.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切

  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34.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 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

  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35.图7是“微笑曲线理论”,它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该图反映了

  A.中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不断增多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就业压力增大

  C.生产分工不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

  D.商品生产前端和后端国家获利不断降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当 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 田间劳动的收入。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外地客商携 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 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英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 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冰心创作的小说《斯人独憔悴》发表于1919年10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收到了校长的来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千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们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受到惩戒。面对父亲的质疑,颖石说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臂上的绷带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戴着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为使儿子束手就范,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12月开始发行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但是,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有的地方在 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妙,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咸丰五年,官票一两和宝钞一千文只能兑换制钱二三百文。同治初年,通令各省税款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从此,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秦子卿、任兆凤主编《江苏历代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9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曰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9分)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房玄龄(579—648年),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少年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身于李世民麾下。从此,便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千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世民先发制人。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进为尚书左仆射,他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房 玄龄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被称为唐初贤相。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玄龄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房玄龄的主要活动。(6分)


上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1.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

4.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5.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415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