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学习好历史是我们必须要的哦,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份高三历史,欢迎大家多多来阅读一下哦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2.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

  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

  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6.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一学者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7.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8.《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旨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10.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C.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11.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12.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宰臣吕蒙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

  A.以儒家的纲常有序、仁政及重义轻利等正统理念为指导

  B.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

  C.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

  D.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之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13.如右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据此可知,该画作

  A.追求诗书画相结合 B.体现神形兼备

  C.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D.意在借物抒情

  14.元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皆以宰相自负,骄居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作用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15.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16.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1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19.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C.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D.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2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3.

  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总计

  家数 9 27 13 33 68 78 86 70 71 76 36 567

  资本额(万元) 57.4 418.8 488.8 1040.1 830.6 1740.1 1383.1 1556.6 1169.2 1063 4468.3 14216

  上表是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D.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

  24.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25.右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由此可见,当时

  26.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27.鸦片战争后,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后,立刻就形成一个全面的抗阻的针线,而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便是最外层的器物技术的防线。材料中所说的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防线( )

  A.初步改造了中国文化    B.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C.瓦解了儒学统治地位    D.改变了清朝的大国观念

  28.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9.“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A.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30.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税收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31.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 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C. 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32.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36题15分,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地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能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13分)

  34.(12分)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9分)

  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AC 6-10 DBBAB 11-15 DBDCC 16-20 DCDCA 21-25 BBCBA

  26-30 CACAA 31-32 BA

  二、非选择题

  33.(25分)

  (1)观点: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推动自由的发展)。(2分)

  说明:如梭伦颁布的解负令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矛盾,使债务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财产等级制和公民大会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专权,使公民获得了政治自由;克利斯提尼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扩大了公民的政治自由;民主政治激发人的能动性与自信,有利于思想的自由与人文主义的发展。(10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差异:古中国:心性的自由(内心精神的自由)。

  古希腊:政治和思想的自由。(4分)

  因素:政治上:中国专制制度的压制;希腊民主政治促进了自由的发展。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实现心性的自由;希腊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利于自由观念的发展。

  思想上: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禁锢;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9分)

  34.(12分)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解读探究型历史试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墓葬的情况,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观点进行解读说明,解读时可以从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解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政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5.(15分)

  (1)举措: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2分)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等;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模式)。(2点即可,4分)

  (2)评价:这是儒学(理学)忠孝伦理思想的产物(1分)。一方面,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6分)但另一方面,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老年人得不到相应的物质保障,其好坏更多地与个体家庭的兴衰联系在一起。(2分)

  高三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

  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2.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

  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

  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己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

  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

  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

  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是:

  A.诗画同源 B.典范指引 C.类型多样 D.崇尚自然

  5.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实为内阁学士、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子,与雍正之女同日降生。雍正为增加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筹码,将两个婴儿互换。乾隆即位后数次下江南正是为调查自己身世。而据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记载,陈元龙共育有二女一男,最小的儿子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比乾隆大17岁,更不要说年长的两个女儿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

  ①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故金庸著作记载不可信

  ②研究历史人物须依靠家谱,故东洋文库藏孤本可信

  ③解开乾隆的身世之谜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多种的史料

  ④只有正史《清史稿》才是记载乾隆出生的可靠材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6.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企业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晚清财政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7.“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价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8.《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

  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

  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

  9.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鳞爪》一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

  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着

  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的基本特点是:

  A.全盘西化 B.男女平等 C.西风东渐 D.新旧杂陈

  10.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11.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12.逄先知、金冲及在《毛泽东传》中写道:“从1956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毛泽东通过这一调查:

  A.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B.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C.总结了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D.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1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期间

  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

  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4. 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以下选项中能体现“社会的整体变动”的是:

  ①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②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③经济自由主义兴起 ④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

  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

  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

  A.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 B.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

  C.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 D.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

  16.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 D.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17.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

  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18.1929年下半年起,苏联政府改组垄断性的行业托拉斯,把托拉斯下面的企业直接作为

  “工业管理的基本环节”,而改组后的企业则在国家“批准的限额内最严格遵守生产财务计

  划情况下享有独立”的权利。这说明当时苏联政府:

  A.实行反垄断的自由竞争经济政策 B.恢复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

  C.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

  19.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

  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 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20.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4分)

  民粹主义,亦称平民主义,具有道德的、感情的和非理智的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作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在此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尝试,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雅典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但多数裁决规则并不足以为少数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

  历史上的西方政治精英,包括美国的国父,在民主问题上都比现在西方的政客要谨慎得多。他们大都倾向于采用“共和”与“法治”来防止“民主”可能带来的“民粹”。

  ——张维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基因缺陷”是什么?》

  材料三

  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摘编自金雁《民粹主义:俄国与世界,昨天与今天》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为达成“基础性共识”在民主政治方面作出的“开创性尝试”,并概括其弊端。(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父”谨慎避免民粹主义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归纳当代民粹主义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规避“当今民粹主义复兴”的途径。(6分)

  22.(12分)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 (14分)一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其经济政策关系密切,它们都深刻影响着该国的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诱水”政策主要是1933—1945年间的政策。“新政” 之前,财政政策都是强调预算平衡的。“新政”伊始,罗斯福政府仍想采取某些温和步骤如缩减政府开支来促使预算收支接近平衡的,但现实经济所作的衰退反应使罗斯福政府被迫选择了另一相反的计划。也就是采取了增加开支的所谓“诱水”政策,希望通过一次性地向经济运行过程注入财政资金, 达到启动市场进而启动投资、 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鲍金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在美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公布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包含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内容。第一,在国内方面:建立一个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机制,并对其加以监控和实施,实行工资或物价冻结9 0天等。第二,在国际方面: 对来自于最惠国待遇国家应予课税的进口,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换性;削减10%的对外援助支出……对美国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外经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不久史密森协议签订,规定美元贬值1 0%。

  ——董彦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霸权政治》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波动图

  —— 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是如何“选择了另一相反的计划”的。(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尼克松冲击”的经济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国内背景。(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示部分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良好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晚期,东西方一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主要国家区域图

  材料二 近代史上的社会变革言摘

  序号 言 论

  ① “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

  ② “断然废除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③ “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皇上翕受嘉谟,毅然断行,此……生民之幸也。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依次写出材料二中三则言论所对应的国家(写字母)。(3分)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三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它们扫除障碍的主要手段有何相似性?(4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三国社会变革的核心理念。(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正义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所提倡的正义观,无论是对当时或对于当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国家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柏拉图对正义这一政治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客观上促生了政治哲学,并促使它不断向前发展。他是西方最早对国家、政治等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除了启迪后世思想家思考正义的问题、思考国家善治的问题外,还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正义的处方”,让人们从他的正义观里汲取思想的养分,引导我们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政体形式、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过一种良善的生活。

  ——摘编自拾克方,林建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价值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正义”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拉图正义观产生的背景和实现国家正义的途径(7分)。

  (2)据材料二,分析柏拉图正义观的影响(3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D C C B B D D

  11 12 13 14 15[来源:Z*xx*k.Com] 16 17 18 19 20

  C B C C C D C D A D

  二、非选择题

  21.(14分)

  (1) 尝试:抽签选举(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弊端:多数人的暴政。(3分)

  (2) 做法:制订联邦宪法;实行共和制;规定总统为间接选举产生;两院制等。影响: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社会长期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5分)

  (3) 危害:危及现存制度;滋长社会消极情绪;推动反全球化思潮发展。途径:提高个人素养;尊重个体权利;加强法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6分)

  22.答案要点:(12分)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23.(14分)

  答案:(1)向经济运行过程注入财政资金;放弃金本位, 实行美元贬值;补贴农业; 发放紧急救济金;兴办公共工程。( 任答五点5分)

  (2)含义: 取消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 实行美元贬值,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 单方面提高关税,冲击关贸总协定所规定的国际自由贸易化原则。( 2分) 背景: 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局面。( 1分)

  (3)6 0年代: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8 0年代: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9 0年代:美国“新经济”发展迅猛。( 4分)

  (4)货币政策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变化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得破坏世界经济秩序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

  (1)国家:B.E. C.(3分)

  (2)障碍:B.农奴制度;E.列强侵略,幕府统治。C.列强侵略,君主专制。(3分)

  相似性:改革。(1分)

  (3)理念:B.废除农奴制度; E.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脱亚入欧”;C.变法图强,建立君主立宪制度。(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答案】(1)内涵:秩序与和谐(或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2分)

  背景:民主制出现危机;雅典城邦制度衰落;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多年游历生活;( 3分)

  途径:国家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哲学家王。(2分)

  (2)影响:推动政治哲学产生、发展;促进国家建设;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3分)

  有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

  第Ⅰ卷(选择题,共57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8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

  1、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余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3、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 “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6、“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

  7、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

  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钢铁和机械 棉纱及棉制品 棉花 矿砂及金属

  1925年 6.5 20.7 3.8 2.9

  1928年 7.2 15.8 3.4 2.1

  1931年 9.3 7.9 2.9 1.6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8、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

  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

  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

  9、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57 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

  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

  11、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12、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13、“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14、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1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16、1929年的最后一周,美国政府在追加了约3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后,胡佛总统对此评论说:“以前没有一位总统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说明当时美国

  A.坚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尝试突破传统经济政策

  C.为罗斯福新政创造条件 D.认识到经济危机的严重

  17、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人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C.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D.增加就业提高收入

  18、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登月计划,增加了国家对科研的开发,使国家成为尖端科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

  A.美国企图以高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B.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主流地位

  C.美国拓展疆土以此确立世界霸权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挤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C.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20、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命集体农庄。这表明, 苏俄(联)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21、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联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新中国计划经济

  22、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的组织

  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 B.权威性和有效性强

  C.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坚持非歧视性原则

  23、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人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间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能够说明的是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24、1990年到2004年底,国际社会缔结了约2100个双边投资协定BIT,同时还签订了超过200个带有投资条款的贸易协定。据此可知

  A.各国关税壁垒得到消除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C.世界新经济秩序已建立 D.自由贸易政策普遍确立

  25、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6、先秦者主张在日用伦常上规范和履道德行为,罕言天道,降至宋代,学者们却着重探讨德行的形上根据,并自觉地为儒家道德进行本体论的论证。这反映了

  A.儒学信条的改变 B.儒学信仰的强化

  C.理学精神的推广 D.儒佛思想的互融

  27、《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28、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29、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3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32、明清时期,以城隍、关帝、碧霞元君、妈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广泛流传,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民间信仰中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这反映了当时

  A.民众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C.政府与民众信仰一体化 D.男尊女卑观念有所减轻

  33、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34、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革命发展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35、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只有少数学者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20 世纪 30 年代,“三大发明”的提法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选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B.提升中华民族信心的需要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深入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36、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不能因为要平均地权、解决分配等社会问题,就忽视生产,忽视发展和现代化问题”。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立足民生以人为本 B.节制私人资本解决贫富差距

  C.振兴实业谋求发展 D.借鉴西方经验坚持和谐互助

  37、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接受外国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彻底改造了旧教育 B.是对教育的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有利于收回教育主权

  38、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3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39题19分,40题14分,41题10分,共43分)

  39、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荀子强调“隆礼”、“重法”,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不过他的“礼”并非完全沿袭孔子,他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他也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而是立足现实,追求“以近知远”。他还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认为后代总是超过前代,比如汉代社会比周代发达。王充研究“礼治”,发现“礼治”与历史治乱、与人民生活有关联,他说:“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他甚至主张“去信存食”,认为只有让人民吃饱肚子,政府才能树立信用。

  ——据《荀子》、《论衡》等

  材料二 梁启超一生著述甚勤,对中国古典历史的研究颇深,对西方历史哲学也有涉猎。他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学术文章,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史学,他批评史学家将历史写成“帝王将相的家谱”和“墓志铭”,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群体”。但他又认为历史由英雄人物推动,“人群进化,阶级相嬗,譬如流水,前波后波,相续不断,故进步无止境”。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者,英雄舞台也……无英雄几无历史”。在流亡海外期间,他创办《新民丛报》,提出著名的“新民”一说,“新民”本是儒典《大学》中的重要概念,梁启超借用时更强调对社会、个体的革新之义。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与王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的社会历史观相比荀子、王充所呈现的 新特点,并说明粱启超的社会历史主张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3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6分)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8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大多数人认为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特点。

  早期机械化 蒸汽动力及铁路 电力及重型机械 福特式(流水生产线式) 信息及通信

  ——摘编自彼得•肯迪《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l所示的特点进行探讨。(说明:从图中提取一个经济发展的特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答案

  1-10 ADBCB,DCDBC

  11-20 BCBDC,BCDCB

  21-30 BDCBC,BACBB

  31-38 AACCB,CDA

  39、(1)共同点:改造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历史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6分)

  (2)新特点:有利于我国史学发展;将古代历史与西方历史哲学相结合;批判传统史学为皇权服务;强调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初步接受了西方史观;儒家经典可以改造近代社会。(7分)

  影响:否定传统史学,间接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观,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宣传“新民”理论,鼓舞和激励了近代青年的成长。(6分)

  40、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6分)

  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维护国家主权)。(4分)

  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4分)

  41、(10分)示例一:

  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成为头号世界工业强国。19世纪70、8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一系列新兴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当经济活动指数下降时,新的科学技术能再次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存在波动性。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走向繁荣。随着市场饱和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指数明显下降。但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但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开始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再次活跃。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在波动中向前发展。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三年级的高考励志对联条幅

2.高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3.学习方法指导与技巧总结

4.学习方法指导与技巧总结

5.高中年级主任述职报告

415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