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在地理的复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核心的知识点,会让你在高考考试中得心应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商业贸易与金融
⑴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⑵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⑶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⑷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⑸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 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A热带,B干带,C温暖带,D冷温带和E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人类活动的地域的联系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