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第二学期高二下学期语文试卷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有很多同学就是语文粗心大意才导致语文有很多的细节忽略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二语文,大家喜欢的可以来阅读哦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评“抗日神剧”: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 :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让我们有着切肤之痛的历史与今相去不远。尽管中国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 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了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B.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地宣扬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

  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曰:“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

  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忧:忧虑

  B.而讽于仁自引去       讽:暗示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 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 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被弹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_k_b_1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8.这首诗情感丰富复杂,请概括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9.本诗颈联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叙写陶渊明回到家中后喝喝酒、看看庭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 最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淡然地对待世人对自己的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就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 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与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也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副县长”这一形象,则有力地衬托了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E.本文以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为背景,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2)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作者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 煜

  1941 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 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一问,年轻人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因为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只好想出这个办法。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安检员一看,只有27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教授,非常敬重,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 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 年 9月,卢鹤绂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第二年,卢鹤绂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他的发现被当地报纸报道,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1941 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通过,这篇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战后的1950 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1941 年 11月,卢鹤绂抵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

  1942 年暑期,卢鹤绂夫人生下了长子,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 年,卢鹤绂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在向西途中,路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当地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当即带上一个体育教授上了山,成功说服土匪头子。第二天,土匪头子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送给他们代表土匪间“特别通行证”的杏黄色小三角旗,以保卢鹤绂一路畅行无阻。

  即使在战乱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 年写成、1944 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7 年,卢鹤绂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他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了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 年,卢鹤绂进入了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 位“两 弹元勋”中,就有7 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教过的学生。

  在““””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他留下大量的中、英文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专”则记录专业内容。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就说“我是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写日记”。

  1995 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 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 项研究进展资料,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他对京剧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卢鹤绂特别喜欢谭派老生戏,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还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不时唱几句京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都说,卢老师会演戏,有表演才华,有时还说一两句俏皮话,一边说着,他自己也笑了起来,露出金牙,金光闪闪,幽默的内容和丰富的表情,引得哄堂大笑。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2014 年 7月23日《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被美国列为绝密资料的卢鹤绂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直到战后才以摘要形式在《核科学文摘》刊登,足见其价值巨大。

  B.美国的休斯敦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我国的复旦大学,在卢鹤绂去世后,先后为他树立了铜像,以此来表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C.卢鹤绂在香港机场被拦了下来,是因为安检人员怀疑他在臃肿的大衣里藏着超过行李托运最大限量的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D.卢鹤绂不仅在科学上勇攀高峰,敢于挑战权威,成就惊人,而且通过教学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核物理人才,后来的“两弹元勋”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

  E.卢鹤绂在明尼苏达大学测定的锂7、锂6丰度比数值,之所以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是因为50多年来一直没有其他测定锂7、锂6的丰度比数值。

  (2)卢鹤绂能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一定是有原因的,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联系文本评价他的这种“戳天”行为。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他的“有故事”“有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011年7月10日,达芬奇家具被指造假,同年12月,随着该公司拒付上海工商局133万元罚单,并否认造假,达芬奇再 度陷入舆论的漩涡,此事一时闹得 。

  ②河面已 ,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③这种精密工程出不得错,当要 ,岂能随便?

  ④美国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像它本身一样,没有禁锢, ,率性而为,美国的咖啡文化也不例外。

  A.沸沸扬扬 隐隐约约 锱铢必较 不落言筌

  B.沸沸扬扬 朦朦胧胧 锱铢必较 不落窠臼

  C.纷纷扬扬 朦朦胧胧 斤斤计较 不落言筌

  D.纷纷扬扬 隐隐约约 斤斤计较 不落窠臼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湖南日报》报道,全景式反映三峡移民历程的我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国家行动》,已由极具实力的作家何建明先生完成。

  B.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的讨论,令人耳目一新。

  C.新郑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该市在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D.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①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②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③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

  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

  ⑤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⑥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于此

  A.④⑥③②①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③④②⑥①⑤ D.④②③⑥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社交、业余生活、饮食起居诸方面,① 。细想想,这些习惯无一不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按着自己的习惯行事,② ,坏的习惯带来不好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同只在于坏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好习惯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主观努力。坏习惯形成了,改掉颇不易;好习惯形成了,一旦松懈下来,③ 。我们应该明白习惯对人生成功的意义,并学会用好习惯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一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原文是说抗战精神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而非抗战精神本身成了 “暴力刺激”,且原文并无递进意味)

  2.B (根据文中“乍一看”可知,“剧中体现出的乐观、 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判断错误)

  3.C(反推错误,“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是不可变更的前提)

  4.A (忧:父母的丧事)

  5.D

  6.C(“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错误,邹元标弹劾罢免的是申时行的亲家徐学谟。)

  7.(1) 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 (译出大意给2分;“广”、主语省略句、“预”各1分)

  (2)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译出大意给2分;“阳”、“附”、“阴”各l分)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申时行因为文采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万历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专横恣意的四件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申辩,皇帝认为很对,摒弃张文熙的提议不采用。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被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宽厚的人。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申时行等人逐条分析,准备从严责罚。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

  万历十四年正月,光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被严厉训责。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我不喜欢激动、喧扰。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轻慢滋扰,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进言说:“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张有德不懂得大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 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两人都被罢黜官职。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诏令他乘驿 车回乡。

  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死了。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8.怀乡思归之情,年迈多病之愁,仕途失意之恨。(答出1点给2分,3点6分)

  9.运用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暮霭夕照中,寒鸦飞回古刹,野草蔓入荒城,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仕途失意之感和怀乡思归之情。(“手法”2分,“意境分析”2分,“抒发的情感”点明具体情感或有这一答题步骤给1分。)

  10.(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有“且”无“且”都可)

  11.(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B、C不给分。(A“所谓清名”含有否定意味,不合小说的感情倾向;“太过矫情”也与原文的“太过认真”有出入。B对“我一时语无伦次”理解错误,应为“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C“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无中生有。)

  (2)①以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景的清新优美衬托出徐阿婆心灵的淳朴美丽。(3分)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时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3分)(要点: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每点3分,共6分)

  (3)①命运坎坷,年高体弱。②正直清白,惜名如命。③坚定执著,毅力顽强。(每点2分,共6分。分析略)

  (4)含义:这是“我”对徐阿婆的感人故事所生发的感慨,既有对徐阿婆的由衷钦佩和深切同情,(2分)又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追名逐利迷失自我行为的揭露。(2分)看法: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耽于名利不重清名、道德沦丧价值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把灵魂放在高处。(2分)联系现实(2分,略)(能结合作品内容和当下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成理即可。共8分)

  12.(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B项,美国大学之所以树立铜像是因为他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而复旦大学则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C项,安检人员的怀疑是因为他的穿着与季节不符。E项,得出50多年来一直没有其他测定锂7、锂6的丰度比数值这个判断文章并没有任何依据。)

  (2)①在核能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作为中国人,他在世界上首次精确“称原子的重量”,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②在核能知识的普及方面有推广之功。他的学术著作被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③在核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培养之功。中国后来11位“两弹元勋”中,7位是卢鹤绂的学生。(紧扣“开创”、“推广”和“培养”答题,每点2分,共6分。)

  (3)①这种行为说明了卢鹤绂有勇气向权威挑战。在当时人们把爱因斯坦的学说奉为高不可攀的“天空”的情况下,他不怕被嘲笑为疯子,写下了挑战论文。②这种行为证明了卢鹤绂有能力向权威挑战。他的挑战理性而有序列,为世界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资料,发表的论文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③卢鹤绂向权威挑战的这种行为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他的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他的质疑被列入美国科学院的实验项目。(紧扣“勇气”、“能力”和“意义”答题,每点2分,共6分。)

  (4)①“有故事”一方面表现为卢鹤绂的人生曲折、富有传奇(1分)。如,在美国求学时,发明时间积分法,并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震惊学界;在流亡西迁途中,他折服土匪保其一路畅行无阻;在“”期间,他坚持科研,通过“又红又专”来巧妙应对。(1分,必须答对其中的任意两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卢鹤绂的个性鲜明、敢作敢为(1分)。如,他拼死回国,在香港机场遭疑,最终感动安检让他通行;他挑战权威,曾冒着被人认为自己是疯子的误解,敢把“天空”戳个“洞”(1分)。(共4分,每个要点必须要有总结概括和详细解说两个部分。)

  ②“有情怀”一方面体现在他热爱祖国,献身事业(1分)。如,用教学和科研抗战,显示一腔爱国热情;培养“两弹元勋”,增强国防硬实力(1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关爱亲人,充满家国情怀(1分)。如关爱妻儿显柔情,教学家务两不误(1分);或者答成热爱国粹,痴迷京剧(1分)。如,能唱能讲演京剧,将京剧带进物理课堂,诙谐幽默有睿智(1分)。(共4分,每个要点必须要有总结概括和详细解说两个部分。)

  13.B (“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选“沸沸扬扬”。“朦朦胧胧”形容不清楚,模糊。“隐隐约约”形容看不清楚或听不清楚。此处写傍晚的河面情形,非具体写某一物体,且前有一“已”字修饰,应用“朦朦胧胧”。“锱铢必较”有对待事情十分认真,决不马虎的意思,正符合此处语境。“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贬义词。“不落言筌”意为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符合此处语境)

  14.D(A语序不当,“我国首部”应提到“全景式”前面。B介词残缺,在“和”后面加“与”。C结构杂糅,“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改成“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和“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15.B

  16.①都有自己的习惯 ②好的习惯带来好的结果 ③却比较容易丢掉

  17.流程(环节)依次为: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确立劳务关系;(2分)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2分)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劳务使用关系。(2分)

  春季学期高二语文期中题目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分秒必争。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画好在哪里?

  一场学术会议,让流传千年的宋画又“火”了。

  不久前,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12位全球范围宋画知名专家与会发表各自最新学术成果。原本只是一场小型学术会议,但因报名“旁听”的人数接近千人,主办方不得不临时更换了一个大报告厅,不难看出宋画的受追捧程度。

  “一页宋纸,一两黄金”。宋画难得:一方面,为“纸寿千年”所限,唐及以前画作,流传至今不足百件,宋画是存世相对成规模的最早古画;另一方面,历经千年变迁,宋画所余者十不存一,“稀少”是它的天然标签,近20年亮相国内拍场的宋画也就十多件;再有一点,它已经成为传奇式的典范,鲜少有人称明清绘画为明画、清画,“宋画”已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宋画在哪里?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地方,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宋画好在哪里?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看法,有的叫人如坠五里迷雾,有的让人有所意会。国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编纂的教材《中国书画》中写道:“宋代的遗存远胜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觉上,宋人离我们就不像唐代那样的遥远。”画家黄宾虹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只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角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宋画之美,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得意绚烂,而是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到1279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两宋将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时,GDP总量占世界一半还多。虽历经战乱,家国几度沉浮,文化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北宋初年,宫中即设翰林图画院,旧时西蜀和南唐的画家都是其中骨干。《图画见闻志》和《画继》记载的北宋画家有386人,《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为96人。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范宽排第59位。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影响了两宋艺术,使其呈现出理性克制之美。颜色、形状、质感的单纯朴素,是宋代的美学特征。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

  很难说宋代画家画的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关于这种画法,范宽的领悟是:“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教授石慢说,李成的山水画带他进入了一个世界,“一方面是寂寞的,一方面又是壮观的。”

  “纸寿千年”,今天就连宋画因为年代久远而纸绢发黄的样子,也成为一种美学样式。如果有谁把照片拍出昏黄的韵味,朋友们会说:这是马远。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1.下面关于宋画深受追捧,“一页宋纸,一两黄金”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久前,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这让流传千年的宋画又“火”了。

  B.为“纸寿千年”所限,唐及以前画作,流传至今不足百件,宋画是存世相对成规模的最早古画。

  C.历经千年变迁,“稀少”成了宋画的天然标签,近20年亮相国内拍场的宋画也就十多件。

  D.“宋画”与明画、清画相比,已经成为传奇式的典范,已然有了类似现代知名品牌的商业效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 项中,不能作为“宋画好在哪里”答案的一项是( )

  A.宋代画家使用奇异的技巧,但从不只以奇技感人;他们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而不流于滥情。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B.宋代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

  C.宋画呈现出理性克制之美。颜色、形状、质感单纯朴素,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雅致。

  D.宋代画家画的很难说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画是存世相对成规模的最早古画,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由于太分散,导致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专家,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B. 宋画好在哪里?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看法,而国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编纂的教材《中国书画》中的评价只能让人有所意会。

  C.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两宋虽历经战乱,家国几度沉浮,文化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这与当时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D.宋画之美是多方面的,甚至宋画因为年代久远而纸绢发黄的样子,也成为一种美学样式。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①,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侃令诸将诈作商船以诱之。劫果至,生获数人,是西阳王羕之左右。侃即遣兵逼羕,令出向贼,侃整阵于钓台为后继。羕缚送帐下二十人,侃斩之。自是水陆肃清,流亡者归之盈路,侃竭资振给焉。又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时周顗②为荆州刺史,先镇浔水城,贼掠其良口。侃使部将朱伺救之,贼退保泠口。侃谓诸将曰:“此贼必更步向武昌,吾宜还城,昼夜三日行可至。卿等认能忍饥斗邪?”部将吴寄曰:“要欲十日忍饥,昼当击贼,夜分捕鱼,足以相济。”侃曰:“卿健将也。”贼果增兵来攻,侃使朱伺等逆击,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众。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④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④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解:①髲(bì):假发卷。②顗(yǐ)③甓(pì):砖。④阃(kǔn)外:郭门之外。引申为在外的军职人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资于事父以事君 事:供奉,侍奉

  B. 夜分捕鱼,足以相济 济:救济,救助

  C. 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励:同“厉”,磨砺

  D. 是以百姓勤于农殖 殖:孳生,生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B.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C.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D.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夔先征召陶侃为督邮,后又升任枞阳县令。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张夔的妻子有病,需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接医生。当时正值寒冬大雪,众属官对这事都感到为难,陶侃独自请行。

  B. 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天下饥荒,山中蛮贼常拦截抢劫长江上船只。陶侃令部下诸将假扮商船引诱山贼,山贼果然前来,被活捉了数人。审问得知他们原来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

  C. 陶侃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要求部下也这样。部下有时聊天游戏荒废公事,陶侃不但让人拿走酒器和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还对吏将严加训斥或鞭打。这种作风在东晋官吏中实属少见。

  D. 陶侃行事,考虑颇为缜密细致。他曾主持造船,命人将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后逢大雪,官府听事前余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后来,桓温伐蜀造船,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句5分)

  (1)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2)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李之仪(宋)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 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注:底,何,什么

  8.词的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与前两句写景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简要阐述。(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回归田园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名句是“或命巾车, 。 ,亦崎岖而经丘。”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 的“ , 。”两句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李密在《陈情表》用“ , ”写自己与祖母既无亲戚帮助,又无仆人服侍的孤苦。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江汉往事 (节选)

  一九三八年,江汉平原广袤的大地。刚进五月,春色收尽。

  富贵娘收拾细软,砍一截硬实的柳枝,一头系着草席和夏天的换洗衣物,一头系着自制的咸菜及一竿子早熟的桃子。唤了富贵:

  “走,富贵,这个夏天咱娘俩去四百亩赵老爷家里帮短工。”

  听见娘呼唤,富贵转身屋里寻了那根自制的竹笛,撩开衣襟,别在裤带上,肩起挑子迈开步子上了路。

  不一会儿富贵娘气喘吁吁:

  “慢些,贵,娘跟不上呢。”

  富贵收了步子,待娘跟上了,弱弱问道:

  “娘,赵老爷是好人么?”

  “赵老爷是好人。”富贵娘应道,“你爹前些年在赵老爷家打长工,盖的是新棉新絮,吃的是白花花的米饭。年底赵老爷送来一年的佣金,还捎带许多年关物资。他看你愚劣,又叫刘管家送来赵小姐读过的书,说是到得今年咱们去赵家,还要叫赵小姐教你识字呢,难道这样的人还不好么?”

  “娘,你见过赵小姐么?”

  “见过,赵小姐和你同庚,水灵灵的。她最喜欢吃娘腌制的咸菜、酱瓜、萝卜干了,每次到汉口女子学校读书,娘都要装上一小坛,她才肯上路。”

  富贵想起村子里的侯家小姐,对人没个好眼色,动不动唤出大黄狗咬人,疑虑道:

  “怕是和侯老爷家的小姐一样,恼了就翻着白眼骂人。”

  “才不是。赵小姐晨起练字,饭后在后花园的秋千上读书,晚习女红,比侯老爷家的小姐文静。”

  挑子在肩上咯吱、咯吱响着,富贵无话。没进赵老爷的家,心里揣摸着赵小姐的模样。

  “到了赵老爷家里,首先得给老爷磕头。”

  “知道。”

  “若是老爷叫你平身,你咋说?”

  “谢老爷。”

  “这就对了。咱们虽然贫苦,娘给你取这富贵的名字,倒不怎么看重这富字,却是这贵字切不可丢。这贵字呢,是教养、是道德、是品性,是咱们贫苦人家世世代代不可丧失的尊严。所以啊,你在赵老爷家里,手要灵、脚要勤。不要使性子,免得赵老爷看轻了咱娘俩。”

  “知道。”

  这几天赵心朴心里乱。自从东北落入日本人的指掌,相继北平失守、华北沦陷。紧接着南京、上海落入日本手掌。武汉保得住、保不住还是两个字。眼看四百亩早稻已吐穂,方圆的男丁派到沔阳修筑工事,一拔接一拔。第三批民工出发已半月,第一拔却还不见回来。刘管家去打听消息已四五日不见回,再迟个把月,金灿灿稻子便要糟蹋在地里。

  “你心里惦记四百亩稻子,不知咱丫儿怎么样了?”赵太太这几日也惶惶的,一心惦记着汉口就学的女儿。

  “这事安排妥了,国军一百二十八师就要开进来,古营长在汉口开战区预备会,小丫我已托付他。只等刘管家回来,到香河码头接她回来就是了。”

  “难道是前些日子来征粮拉差的古营长?我看他贼眉贼眼,不见得靠得住。”赵太太又疑惑道。

  “行武之人粗野,我和他是拜把的兄弟,这点小事你放心。”

  傍晚,隆鑫河边黄橙橙一大片,绵延数里,国军一百二十八师驻进四百亩。赵心朴心里才稍稍踏实。燃灯时分,刘管家带来消息,修筑工事的青壮年部分已就地编入一百二十八师,一百二十八师扩至十五个团,师部于昨天抵达峰口,看来武汉有得保。武汉保住了,江汉平原更是固若金汤。老爷尽管放心。

  赵心朴微微点着头:

  “那剩余民工呢?”

  “剩余民工明早全部返家,四百亩稻子还有的救。”

  赵心朴一句“你幸苦了,早些休息”打发了刘管家,心里滋润。他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恰逢战乱,一把老骨头不想东躲西藏,四百亩能够安然无恙最好。一百二十八师他倒听说过,前身系湖南第一警备军,后为新编陆军三十四师,卢沟桥事变后改番号一百二十八师,去年淞沪会战,在嘉善的那一场阻击打的鬼子落花流水。还算是一支有骨气的队伍,保住江汉平原问题不大。这样一想,“噗”地灭了灯,正解衣,又见打门响,原来是古营长的快报:

  朴兄亲启,我已率部进驻沔阳。战事吃紧,不能将令爱亲送府中,已派人安然护送至汉水轮船上。明天中午可抵香河码头,望派家丁去接。愚弟古振甫奉上。

  第二天,赵心朴和太太商量接他们的女儿,无奈家中已无男丁。刘管家天未亮出了门,十里八里地去吆喝那些返家的民工,割稻插秧,双抢了。再说,青黄不接的季节,得早早收了稻子,犒劳抗日的部队。哪里有闲人去接女儿?赵老爷兀自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心里犯愁。

  “不如叫富贵去,这小子虽是愣头青,伶牙利嘴,劈柴挑水井井有条。闲时摆弄一只竹笛,是个好后生。”赵太太说道。

  “这小子行吗?才十几岁,何曾出过远门?”

  赵太太道:

  “来回不过四十多里地,你给他交代清楚,我看这小子能行!”

  “兵荒马乱的,还有谁信得过?看来也就只有这样了。”赵老爷不情愿的应道。

  “那好,我去给富贵娘说。”赵太太丢下话,就去找富贵娘。

  富贵将东家所有大缸小缸注满水,歇了挑子琢磨他的竹笛,见赵太太和他娘一边说话,一边望着他笑。富贵也张了口,傻傻地笑。随即赵太太招他过去:

  “北口知道吗?香河码头接小姐,你怕不怕?”

  富贵听了高兴:

  “刘管家说过,一溜直的官路通香河码头,没什么可怕。只是,赵小姐长什么样呢?”

  赵太太依然慈眉善目地笑道:

  “去了不就知道了。”

  富贵一声“好呢”便要上路。太阳红彤彤,还不是很刺眼,富贵娘催促富贵吃了早饭再去。草草吃过早饭,富贵娘将一切打理好,拿一双新织的草鞋:

  “快穿上,光着脚板,要起泡咧。”

  穿上草鞋,富贵喜滋滋的牵出一匹温驯的枣红马。他娘又叮嘱道:

  “小姐是贵人,平常吃腻了鱼肉,你捎去的午饭里娘也埋了些咸菜、酱瓜、萝卜干,你可要督促小姐吃过了再上路。”

  富贵等不及,点着头匆匆上了路。

  (1)下列对小说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江汉平原上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赞美,对侵华战争的揭露。

  B.富贵娘路上交代富贵“到了赵老爷家里,首先得给老爷磕头”,富贵答“知道”,表现了当时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

  C.在日军侵华,武汉朝不保夕的背景下,赵老爷一心惦记他的四百亩稻子,赵太太一心惦记女儿,反映了他们的狭隘自私。

  D.刘管家、古营长虽是次要人物,但并非可有可无,他们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衬托了主要人物形象,使故事显得更真实。

  E.富贵没到赵老爷家前就“在心里揣摸着赵小姐的模样”,后来又问赵太太“赵小姐长什么样呢”,写出了少年富贵对赵小姐朦胧的爱慕之情。

  (2)作品中的赵太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3)作品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请举例说明。(6分)

  (4)作品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回避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场景,重点描写了江汉平原上普通百姓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对小说的这种安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肇星:外交与人生

  1964年7月,李肇星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被分配到外交部。

  肯尼亚是李肇星外交生涯的起点。1970年,他和妻子秦小梅一起成为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职员。每天早晨,他要把当地英文报纸上的消息和评论翻译成汉语,读给代办(后来给大使)听。他还负责回复肯尼亚群众的来 信,当签证官、礼宾官,给打扫卫生的肯尼亚雇员发工资,给三秘以上领导做翻译……从种种琐碎工作中,李肇星积累了基本的外交常识和技能。

  1985年,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登场。此后,他先后出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亲历了不少关键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中国外交一步步走向强大。

  谈策略

  在不少外媒报道中,李肇星被称为“强硬派”,中国网民则赞他“在外交场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人的阳刚之美”。

  “我记得当外长的时候,‘训’过两个国家的驻华大使, 一个是美国的,另一个是日本的,而且对日本大使‘训’过两回。”李肇星说,外交上的“训”是把对方召到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训”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气、泄愤,而是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2006年8月15日,因为日本首相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李肇星第一时间把日本大使宫本雄二叫到 外交部,提出交涉。宫本刚一落座,他连客套话都省了,开口就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靖国神社供奉的‘二战’甲级战犯,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和实施对外侵略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是近代史上给亚洲乃至世界造成巨大劫难的祸首……小泉首相参拜了6次,辩解了5年,但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反对参拜的声音日益高涨,这说明他的行径不得人心……”李肇星态度强硬,不容争辩,一口气把想说的话说完,并严肃地要求对方将自己的话完完整整地报告给东京。宫本雄二恭恭敬敬地听着李肇星说,中间想解释几句,都被驳了回去。

  不过,李肇星并不赞成在外交场合一味追求强硬:“真正的‘强’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讲平等,千万不要情绪化地看待‘强’。”比如中英间曾在香港回归的谈判桌上激烈交锋,这当中既有国家实力的较量,也有外交策略的博弈。

  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次危机处理,对李肇星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担任驻美大使的3年里,最难的莫过于处理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这一事件。

  “炸馆事件”发生后,美方轻描淡写地将事件说成“意外事故”,且没有说一句公开道歉的话,这让李肇星十分愤怒。5月8日晚,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紧急赶往使馆,希望与中国大使见面。“这很罕见,因为平时都是大使去国务院见国务卿。”李肇星决定,先由另一位公使与其周旋,自己等中国驻华盛顿的记者赶到后再见她。

  二人碰面后,李肇星严肃地要求美方道歉,奥尔布赖特则在与助手们简单商量后答复说,克林顿总统和她本人愿分别同江泽民主席和唐家璇外长通话,向中方道歉。这时,记者们已纷纷赶到,围在会客室外。奥尔布赖特得知这一情况后问李肇星:“使馆有没有后门?”李肇星心想:“哼,这回你还想溜掉,没门儿!”然后故意认真地回答道:“在中国使馆,你的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没有后门。”

  会见一结束,李肇星立刻跑回办公室向国内汇报,奥尔布赖特则在一群中国记者的围堵下,被迫退回会客室,并发表简短声明:“我今天来这里,是要重申美国政府早些时候对中国人员在贝尔格莱德的死难所表达的深深歉意……”美国政府 主要官员在“炸馆事件”后的第一次公开道歉,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5月13日,克林顿在白宫会见了李肇星等人。李肇星再次强调,“总统先生应该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道歉”,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吊唁簿,一字一句地说:“中国人特别重视白纸黑字,所以请总统先生将道歉写下来。”克林顿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笔在吊唁簿上写下“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然,外交绝不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主权、安全、战争等大概念。李肇星称:“在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日益突显,气候变化、产品质量、跨境河流水资源利用等都可能演变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渔民出海捕鱼、地区冲突引起油价上涨等问题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外交为民’不再是空话,它已经越来越贴近大众百姓。”担任外长期间,李肇星解决了哈萨克斯坦的“蝗灾”越境飞到中国境内、韩国传出“中国泡菜铅含量超标”、禽流感肆虐亚洲并向欧洲蔓延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他开玩笑地说:“外交部都管小虫、小鸟了,还有什么是外交不管的?如今,干外交得干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操心。”

  谈趣闻

  外交带给李肇星的,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与经典记忆,还有不少生动的趣闻。

  1964年7月李肇星刚进外交部时,入部教育的第一课是学吃饭。一开始,他还有些纳闷:“吃饭还要学?”上了课才知道,吃饭是有大学问的:“一、在外交场合,吃饭不能出声。二、参加外交宴请,主人给你的东西要吃完,否则会显得很没教养,对主人不礼貌,对粮食不爱惜,对厨师的劳动不尊重。三、喝酒不能超过平时的1/3,也不要强劝别人多喝;自己不会喝就别喝,可以象征性地举举杯。”

  餐桌礼仪并不呆板,更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活学活用。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梅里美曾给李肇星讲过一个法国礼宾的故事。一次,法国总统宴请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服务员上了 一道名菜——法国蜗牛,博卡萨拿起蜗牛就放进嘴里嚼,差点儿把牙崩掉。总统一看客人吃法不对,为了不让客人难堪,也像客人一样把蜗牛咬了咬吐出来,其他人也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跟着总统这么吃起来。谈兴正浓时,博卡萨说着说着将身子偏向总统一边,不留神把总统的菜当作自己的吃了。总统便使了个眼色,其他人都跟着他把身子往左偏一偏,吃旁边一个人的菜。结果,宴会顺利进行,皇帝大悦。

  李肇星还为联合国的会议秩序做出过贡献。刚到联合国没多久,他就发现,在安理会,各国大使开会经常迟到。有时开会时间到了,一些大使还在走廊聊天,安理会主席就用木槌敲桌子,提醒大家开会。一次,李肇星举手抱怨道:“主席先生这么敲槌子,等于惩罚已经到会的人,没到会场的人却听不见,这不公平。”英国大使听后,对李肇星的建议表示了支持,并提议安装一个电铃,主席一按,走廊上的人也能听到。李肇星紧接着又提了项“补充条款”:把电铃的线连接到附近大使们常去的咖啡厅。于是,那次安理会经过表决,批准了一项不超过400美元的专门预算,设立一个提醒开会的电铃,大家管它叫“李氏铃”。如今,“李氏铃”在联合国安理会一直沿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肇星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外交部,因此他亲历了不少关键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中国外交一步步走向强大。

  B.李肇星作为外交部长,被部分外媒称为“强硬派”,但他并不赞成在外交场合一味追求强硬,而十分重视外交策略。

  C.在处理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这一事件中,李肇星“逼”奥尔布赖特公开道歉,展现出一名外交官卓越的智慧。

  D. 李肇星解决了哈萨克斯坦的“蝗灾”越境飞到中国境内、韩国传出“中国泡菜铅含量超标”等公共危机,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E.李肇星在联合国安理会期间提议安装一个电铃,主席一按,走廊上、咖啡厅的人都能听到,提醒大家开会时间到了。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李肇星在外交上的贡献。(6分)

  (3)“谈趣闻”一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阐述。(6分)

  (4)文章标题为“李肇星:外交与人生”,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这个标题恰当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 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任天堂总裁岩田聪解释说,这一次进军移动游戏界绝非逼上梁山,而是找到了一种让独占式的电子游戏与智能设备业务双赢的方式。

  B.突尼斯恐怖袭击事件亲历者回忆说:“我当时躲在柱子后面,旁边有些不幸的人被他们打死了,我躺在地上,最终得以逃生。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C.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宋都的繁华似锦,御街的红花绿树,矾楼的歌舞琴音,无一例外地风流云散了。

  D.新生代邓紫棋通过《我是歌手》人气扶摇直上,但她更为流行的歌曲《泡沫》等都是国语歌,在内地观众看来,她身上并无太多香港元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好的文艺应该准确表达一个时代的经验,让读者看到世界和人的本来面目,也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沙盘,让他们看到世界和人可能的样子。

  B.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顺势写下,心有所感便随手摘抄,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也方便日后检索。

  C. 随着3月31日亚投行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奔向亚投行这个大家庭。

  D.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每周进行户外自行车运动的人群在400万以上,以户外自行车运动为主要健身方式的人群在900万左右。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中,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 , , , , ,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①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②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

  ③“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

  ④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

  ⑤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⑥“实景清而空景现”

  A. ③①⑤②④⑥ B. ②③①⑤⑥④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⑤⑥④②③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是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造成荒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 ,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1)土地滥垦与不适宜的种植业发展,导致 ,土壤入渗性降低、蒸发加强;(2)过度放牧与不当的草场管理,使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植物种类减少、草质变劣;(3) ,导致区域小气候变化、蒸发量增大、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加大,加速土壤风蚀、水蚀等土地荒漠化过程。

  17.下面是2015年3月我国楼市政策变化一览表,请根据图表概括楼市政策变化情况,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和意义。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吃饭时,有个 人说:“我对于老师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在一生中充其量只能是成为一名老师,那么孩子们能从这人那里学到什么?”

  在场的一位教师说,你想知道我创造出了什么?

  我让孩子们懂得了努力学习,比他们以前所认为的所谓‘极限’更努力。

  我能让一个只得了60分的孩子感觉如同是获得了金牌一样自豪,能让一个得了90分的孩子如同挨了一记耳光一样觉得耻辱:“你没发挥出最佳水平,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你怎么敢这样?”

  我能让全教室的孩子坐下来学习40分钟,保持绝对安静:“不,现在不讨论;不,现在不许提问;你问我为什么不许你去洗手间?因为你讨厌这节课,你不是真想去洗手间,对吗?”

  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时,我的几句话可以让他们颤抖:“你好,希望我的电话没有打扰您。我只是想告诉您,您的儿子今天在学校里说的话。今天,他的一个同学被大同学欺负了,您的儿子对笑话他的同学们说:‘让他单独呆一会儿。我有时候也会哭,你们不会吗?不是什么大事。’这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高尚行为。”

  我要告诉你一个真理:老师创造出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世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宜城一中 曾都一中 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A答非所问。宋画受追捧,宋画难得的原因在第三段,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一方面,另一方面,再有一点”。

  2答案C该选项谈的是两宋艺术,范围比宋画宽。

  3答案B让人有所意会的是黄宾虹、高居翰的看法,而不是《中国书画》中的评价。注意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4答案D殖:种植,养殖。

  5答案C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6答案A张夔征召陶侃作督邮.兼任枞阳县令。

  7. (1)时间仓促没有东西待客,陶侃的母亲竟截断头发做成两个假发卷,陶侃用母亲的头发换得酒肴,和朋友饮酒饮得非常高兴,就连范逢的仆人也觉得超过期望。(无以1分,乃1分,虽1分,意思完备1分,句子通顺1分。)

  (2)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培养虚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做法呢! 有人送来礼品,他都要询问物品的来处。(摄1分,何……邪1分,所由1分,意思完备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陶侃,字士行,原是鄱阳郡人,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家迁居庐江郡寻阳县。陶侃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也比较贫寒,年轻时当过寻阳县的官员。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探访陶侃,仓促间没有东西待客,陶侃的母亲竟截断头发做成两个假发卷,陶侃用母亲的头发换得酒肴,饮酒饮得非常高兴,就连范逵的仆人也觉得超过期望。等到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问道。“你想在郡里面做官吗?”陶侃说:“想啊,只是被没有门路困扰罢了。”范逵拜访庐江太守张夔,在太守面前夸赞陶侃。张夔就召陶侃作了督邮,兼任枞阳县令。一次张夔的妻子有病,需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接医生。当时正值寒冬大雪,众属官对这事都感到为难,只有陶侃说道:“我们应把侍奉郡守当成侍奉父亲,郡守的妻子如同是母亲,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呢?”于是自己请求前去。众人都佩服他的义气。

  升职做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天下闹饥荒,山夷县发生许多行船被强盗拦江打劫的事。陶侃命令众将领假称商船来引诱强盗。强盗果然上当前来,被活捉几个人,(经过审问)这些人都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随从。陶侃就调遣军队进逼司马羕,命令其交出以往打劫的那些人,陶侃在钓台整顿军队作为后继支援。司马羕将属下二十人捆起来送交陶侃,陶侃斩杀了他们。从此以后,水路陆路打劫的全被清除,流亡在外的人纷纷返回家乡,把道路都塞满了,陶侃尽力组织财物赈济他们。他又在郡东部设立山夷县的集市,县上也因此收获许多好处。当时,周顗担任荆州刺史,起初镇守浔水城,强盗掠走他许多百姓。陶侃使部将朱伺救他,强盗退到保泠口。陶侃对众将领说:“这些强盗一定会改道奔向武昌,我们应该回武昌城,昼夜兼程三天可以到达。你们谁能忍受饥饿进行战斗?”部将吴寄应道:“打算忍受十日饥饿,白天杀敌,夜间捕鱼,完全能够救济自已。”侃日:“你是一位健将啊。”敌人果然增兵来攻打,陶侃派朱伺等迎头反击,把敌人打得大败,缴获他们的武器装备,杀伤了很多敌人。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磨励志向勤勉努力,都像这样。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敬老爱幼。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

  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远近的人来信,他都亲自答复 ,文笔流畅,不曾有一点晦涩。招待或送行及时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的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部下有时聊天游戏荒废公事,他就让人拿走酒器和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对小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赌博只是放猪人的游戏罢了。老庄浮华不切实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议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礼品,他全部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而得到的,即使微小也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礼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随便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来管好,人们全不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8答案①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历来所谓的好地方都会输给闲散之地,足以让人感叹的是人生有什么可忙的呢?(2分)②前两句写江面没有一点风,看不到江水的波翻浪涌;天空和水面都是那么清静,共同呈现着澄澈的光色。(2分)③诗人正是因为被眼前静美的风光所陶醉,所以才有后面对闲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感叹,(2分)

  9答案①词的下阕作者首先表达了已无心官场,对名利也已看淡,宁愿过这种清贫但无须劳心费神的生活的情感。(2分)②其次表达了只要能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宁静、闲适的乐趣,不一定非要寻到“桃花源”那样的地方,人生到 处都有“桃花源”,到处都是“故乡”的感受。(2分) ③主要是运用典故来表达的。(1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鉴赏:

  李之仪一生身处北宋新旧党争时期,官场失意。崇宁元年(1102年),因之前曾为老师范纯仁拟遗表、作行状,被蔡京拿住了把柄,认为他整理的遗表中有反对新法之语,而将其下狱。幸得妻子胡文柔极力申诉,李之仪才免除死罪,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虽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但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为缘,自名“姑溪居士”。这首《鹧鸪天》词就作于这一时期。词中表达了诗人安身守命,无心官场,把当涂当作故乡,乐得安闲的志趣和心态。下面就逐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这两句词是描写诗人眼前姑溪河风光的。当下没有一点风,看不到江水的波翻浪涌;天空和水面都是那么清静,共同呈现着澄澈的光色。

  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诗人被眼前的风光所陶醉,不由发出了感叹。历来所谓的好地方都会输给闲散之地,这眼前的风物足以让人感叹人生有什么可忙的呢?由来:历来。堪:足以。底:何,什么。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心和名利远了,个中的趣味反倒会让人咀嚼不尽,要知道有粗布麻衣也比没有衣裳强啊。这几句词是诗人自述心志的,他已无心官场,对名利也已看淡,宁愿过这种清贫但无须劳心费神的生活。其中“心既远”是用典,语出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暗含了诗人眼下的生活就是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践。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从现在开始知道了归隐田园的乐趣,又何必要把“桃花源”当作是故乡呢?“桃源”是“桃花源”的省称,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之地。后来,“桃花源”便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精神故乡”。李之仪的词句“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意思是要说明,“归田乐”才是关键,只要认识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争名逐利,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宁静、闲适的乐趣,不一定非要寻到“桃花源”那样的地方,人生到处都有“桃花源”,到处都是“故乡”。李之仪本是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却没有再回到故乡,最终老死于太平州。

  引用“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这两句诗时,须照顾到“归田”的旨趣,它象征着由热衷转淡泊,由奔忙转闲散、由约束转自由,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并不一定真的“归田”了才能用。

  10答案(1)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2)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1答案(1)A3分,E2分,D1分。B“表现了当时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错,应是表现下层百姓重教养贵品性。C“反映了他们的狭隘自私”错,赵太爷想早早收了稻子,犒劳抗日的部队。D“衬托了主要人物形象”文中没有明确的表现。(多选不得分,错选不扣分。)

  (2)①对待雇农不苛刻,赢得了雇农的尊重。②了解时事,收稻子犒劳军队,支持抗日,讲民族大义。③派管家打探消息,与营长结拜,表现出他的精明能干。(每点2分)

  (3)①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例如赵太爷和赵太太间的对话。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例如文章开头一句。③细节描写前文伏笔,后文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前文中写到小姐在汉口读书,照应后文富贵去接这一情节。(每点2分)

  (4)①从结构安排上来看,这样明写 百姓生活的恬静美好,暗写战争前的紧张局势,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分)

  ②从写作技巧上来看,这样可以形成艺术的张力,如此美好的生活即将被战争打破,战争的罪恶虽没有正面写出,但更能激发人们对战争的痛恨。(3分)

  ③从主题表现来看,作品重在表现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赞美普通百姓人性的美好,战争的残酷在这里起到反衬的作用。(3分)

  12答案(1)B(3分)C(2分)D(1分)AE不得分,A“亲历了不少关键的历史事件”是1985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之后。D“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不恰当,应是体现了“外交为民”。E是英国大使提议。

  (2)①李肇星在外交场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人的阳刚之美,使我们感受到国家实力的增强。②李肇星在外交场合摆事实,讲道理,讲平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③李肇星解决了一系列公共危机,“外交为民”不再是空话,它已经越来越贴近大众百姓。(每点2分)

  (3)①“谈趣闻”部分可激发读者兴趣,增强文章的趣闻性、可读性。②该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补充,使人物更加丰满,使读者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人物。③从侧面揭示李肇星在外交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善于学习、责任心强。(每点2分)

  (4)恰当(1分)①标题“李肇星:外交与人生”首先点出传记主人公,然后提示传记主要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分)②“外交与人生”,并列关系,重在揭示二者关系,强调李肇星的人生与外交密不可分。(2分)③文章重点写李肇星的外交经历,这也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外交与人生”是统一的,这样深化主题,揭示李肇星的人生就是服务国家的外交事业。(3分)

  回答“不恰当”,只要言之成理,正常给分。

  13答案C“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一般不指物。也比喻作品的散轶。A“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B“心有余悸”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D“扶摇直上” 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

  14答案A B语序不当,应是“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C成分残缺,最后应加“的步伐”。D不合逻辑,“人群”是集合概念,不能说人群400万,应是“人数”。

  15答案B②紧承前句主语“演员”叙述,必须放第一位;③是②的结果;①⑤都是谈“环境布景”应在一起,由此可得出答案。

  16答案 人类活动(1分),天然植被破坏(2分),森林滥伐与地表植被破坏(2分)。

  17答案 变化情况,下调二套房个贷首付比例。放宽转卖二套房营业税免征期限。(2分)原因,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多居民对住房有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2分)意义,有利于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分)(“变化情况”回答要准确,“原因和意义”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即可给分)

  18立意参考

  从老师角度立意:每种职业都可创造不平凡的人生;教育具有改变学生人生的力量。

  从学生角度立意: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要遵守规则;做人要有爱心。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阅读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

  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

  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仁”的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一整套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的形式化,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其实“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的。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本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而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昌邑哀王(刘)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刘)贺嗣。后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国除,为山阳郡。

  大将军光更尊立武帝曾孙,是为孝宣帝。即位,心内忌贺,元康二年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敞于是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曰:“……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臣敞与坐语中庭,阅妻子奴婢。臣敞欲动观其意,即以恶鸟感之,曰:‘昌邑多枭。’故王应曰:‘然。前贺西至长安,殊无枭。复来,东至济阳,乃复闻枭声。’臣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上由此知贺不足忌。

  其明年春,乃下诏曰:“骨肉之亲,析而不殊④。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⑤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就国豫章。

  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豫章太守寥奏言:“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 国 死 复 上 弟 奉亲 奉 亲 复 死 是 天 绝 之 也 陛 下 圣 仁 于 贺 甚 厚 宜 以 礼 绝 贺 以 奉 天 意 愿 下 有 司 议 。”议皆以为不宜为立嗣,国除。

  元帝即位,复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传子至孙,今见为侯。(选自《汉书•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有改动。)

  注:毋下所赐书:令受书人保密,不要向下传达。废亡:被废黜。痿:身体筋肉痿缩、偏枯之病。④析而不殊:析,分开;殊:断绝。⑤嚚(yín):愚蠢而顽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B.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C.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D.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诏:汉天子的正号叫皇帝,臣民称之为陛下,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

  B.交通:即“交往相通”之意。文中是指海昏侯刘贺与卒史孙万世互相勾结。

  C.有司:“有”,有……的权利;“司”,管理之意。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D.朝聘:文中既指是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也指朝廷的聘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刘贺曾经接受皇帝的印玺。大将军霍光以“行淫乱”之罪,废除了刘贺,把他放回昌邑故地。

  B.刘贺被看作“天之所弃”者。他因“嚚顽”而先后受到地方官山阳太守和扬州刺史严密监视。

  C.刘贺曾因言语之失,“有司案验”请求逮捕他。但孝宣帝对刘贺仅仅做了“削户三千”的处罚。

  D.孝宣帝先是封刘贺为海昏侯,其后又结束其爵封。汉元帝即位后,册封了刘贺的儿子为海昏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5分)

  (2)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⑤,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西方吐蕃虎视眈眈。②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③北极:即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④西山寇盗:指吐蕃。⑤这句是说刘禅宠爱宦官,最终导致朝政混乱。

  8.与《蜀相》相比,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作开篇以乐景写哀情。联系全诗,概括诗人“伤心”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 ,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千古传诵。

  (3) 陆游在《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方式,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的诗句是:“ , 。 ”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

  最后一幅画

  吴鲁言

  金秋十月,红灯高挂。政府对吴家大院的翻修工程已全面结束。

  吴家大院是本市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建设群,最主要的是吴家历史渊源深厚,祖上曾官至宋朝宰相;以后还出过几位状元、举人;近代史上又有海外经商致富的子孙捐资报效国内抗日革命的义举;当代又出了个举国闻名的画家吴恩。

  整修一新的吴家大院将被作为一个名胜古迹和景点对外开放,下月8日将举行隆重的剪彩仪式。到时,九十高龄的吴恩大师将亲临现场。吴大师出生在这个大院,当年也是在此结婚拜堂,只是他老人家已有整整60年没有回老家了,他的一些至亲散居在祖国各地及海外,都极少回来。这次,不光吴恩大师要回来,他的一些嫡系亲属也将回老家看看。

  一切就绪,在一个小问题上被卡住了:就是吴大师来的当天,领导说要找个小孩搀扶吴大师。是啊,毕竟九十岁的老人了,那是应该的。为把这件事做得完美,建议实在太多。有人说找一对天真可爱的幼儿;有人说不用一对,找一个便可;有人说不用找幼儿找小学生吧;又有人说不找女孩找个活泼阳光男孩;还有人说吴大师是男的,当然要找个小女孩。正在大家热烈讨论着拿不定主意之时,上级领导发话了,说要找一个学国画的孩子,而且要学得像模像样的,最好在省内甚至全国得过奖的少年儿童。另加一条,那孩子得会察言观色。听说吴大师自十年前夫人过世后就封笔了,估计平时较为忧郁,如能让吴大师高兴,说不定还能为老家留下一点墨宝,那真的功德无量啊。

  第二天,大家纷头给教育部门、少年宫、培训中心打电话。了解下来,得过奖的学生倒有几个,据说都相貌普通,年龄不是偏大就是偏小,特灵活且能察言观色的好象没有。下午,正在大家头疼之际,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谢德芬来电话了,她毛遂自荐,说家有小女名叫陈亦饰,才八岁,小学二年级,学国画三年了,虽说没得过大奖,但在本市内有过几次小奖。而且小女孩长得活泼可爱,口齿伶俐,这也是谢主任自荐女儿的理由。有认识谢家女儿的同志都说这小姑娘是“未来之星”。有一次市教育局搞绘画比赛没她的名次,小小年纪竟敢请求局长大人再增加她一个。看来,真的有大魄力!

  大家罗列了一堆名字,前后比较,左右思索,最后就确定谢主任的小女陈亦饰。

  盛大的开院仪式,张灯结彩,人流如织,吴家大院迎来了他的百年辉煌。当陈亦饰小朋友搀扶着吴爷爷进入院门的那一刻,人们看到了吴家大院重修的真正意义:省长来了,省文联主席来了,省美协主席来了。大家都轻手轻脚地陪同在左右,偶尔有几个轻声地说着话,说着一些好听的话,客套的话,枯燥的话。陈亦饰小朋友也听着,大大方方地微笑着,并认真地扶着吴爷爷,好象没她这一扶吴大师的腰真的要塌下来。她的妈妈谢主任始终在不远处关注着,生怕女儿有什么“失误”。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吴老先生蹒跚着走进了自己当年的婚房。房内挂有一张放大了的黑白结婚照,照片里的新娘是那么楚楚动人,温婉可人,旁边的新郎当然是年轻时英俊潇洒的吴大师。吴大师停止了移动的步伐,默默地凝望。良久,他认真地环顾了四周,轻声地说:“没变,一点儿没变。”突然,他又停留在那幅《春》前,这是吴大师的成名作,据说此画是当年的娇妻给他的灵感。当然,挂在这墙上 的不是真迹,是工作人员几经周折搞来的复制品。空气中已没有一丝的杂音,所有陪同人员都似乎与吴大师进入了过去岁月的回忆中。“吴爷爷,您画得真美,我也要画得像您一样好!”陈亦饰小朋友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房间里的沉寂。吴大师回过神来,笑咪咪地问:“孩子,你也喜欢画画吗?”小朋友骄傲地说:“喜欢,而且我特别喜欢爷爷您的画,我学画三年了。”“哦,画一张我看看。”吴大师来了兴致。

  工作人员及时在桌子上铺好纸、笔、墨、砚。小朋友大胆而熟练地画了一只春燕衔泥。这一个月来,老师和妈妈天天督促她画这只燕子,所以画得惟妙惟肖。吴大师高兴地向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小朋友仰起天真的脸,说:“爷爷,您也画一张吧。”年迈的吴大师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好,爷爷也画一幅。”

  吴大师画的是一只灵动的猫,猫正认真地玩着毛线团,立体感极强,非常逼真,猫似乎马上要从画上跳出来,毛线团一不小心可能真的滚到我们的脚边。吴大师站直了说:“小朋友,你看,我俩谁画得好?”

  陈亦饰小朋友回答:“爷爷您画得好!”

  “哦,那爷爷把这幅画送给你了,你以后好好学,要画得比爷爷更好。”

  “嗯,”小朋友认真地点点头,又看看画说:“爷爷,您还没落款,没有盖章呢!”

  吴大师轻轻地接了一声:“哦?”

  陈亦饰小朋友提高了声音说:“爷爷,您不盖章,这画就不值钱。”

  “啊?”吴大师惊叹。

  (选自《文学港》,作品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2014年度评选一等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现交代了社会背景,渲染出一种文化氛围。

  B.主办方找一个小孩搀扶九十高龄的吴大师,显示了工作人员对画家的人文关怀。

  C.小女孩陈亦饰成为搀扶画家的最佳人选,她活泼伶俐,最后如愿让老画家作画。

  D.省领导的出现,进一步反衬了画家的身份,点明吴老先生最后一次作画的缘由。

  E.结尾的三段对话,简洁有力。在吴大师和读者的惊叹之中,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2)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请分析本文设置了哪几处悬念。(6分)

  (3)小女孩陈亦饰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在画家“啊”的一声惊叹中收尾。请联系全文,探究画家惊叹的内涵。(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23分)

  邓德顺老人的引水梦(发现身边•森林里每 一棵树都有不同的风采)

  李坚

  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63岁的退休老人邓德顺名气很大。他出资120万元,干了一件事:解决一个山村的吃水难问题。

  村子,是腴地乡高庄村,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冬日的清晨,记者驱车盘着山路上山,连开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邓德顺的供水站。一走进这栋简易的两层砖房,就听到水流汩汩的声音。邓德顺正忙碌着:清理检查过滤池、查看蓄水池内水质和设备工作状况、对备用水泵和管道进行巡检……妻子任巧云在一旁帮着递工具和打手电。细细打量眼前的供水站,两个过滤池,两个蓄水池,一张办公桌,一个旧沙发,地上零散地堆着水管设备。

  供水站虽然简陋,建起来却非常麻烦。光铺设引水管道,邓德顺就失败了3次。前前后后,干了20年。

  高庄村是邓德顺的老家。他从小有个引水梦。梦想真正付诸实施,是在1995年,那时,他已走出 大山,在国网酉阳县供电公司做驾驶员。

  寻找水源、鉴定水质,邓德顺在那一年开始筹建供水站。1997年,邓德顺第一次铺管,在村民的帮助下,水管很快铺好,山泉水流进了几十户村民家中。可由于当时购进的是铁质水管,而且管道露在地面,没过多久,就出现水管腐蚀破裂情况。修修补补两年,最后铁管完全锈蚀。

  1999年,邓德顺再次筹集资金,将铁管更换为白塑料管。结果露天的塑料管仍有腐蚀,加上外力破坏严重,坚持到2004年,邓德顺开始了第三次铺管。

  这一次,邓德顺筹集40万元资金,选用坚固的铸铁管铺设。然而,坚硬的铸铁管道也只“坚持”了3年。供水管难题,又横在邓德顺面前。

  2008年,邓德顺决定将所有管道换成质量较好的PE胶管,全部铺进地里。储蓄早就花光了,钱从哪里来?卖房!邓德顺毅然将县城里的房子卖掉。

  筹钱、挖掘、铺管、检测……这一次几乎所有亲朋好友齐上阵。他没有多余的钱请工人,全靠着家人和热心的村民。水管更换持续到2011年才基本结束,共铺设饮水主管道8公里,供水管2.5公里,解决了高庄村5000余人的饮用水和3000余头牲畜饮用水难题。

  这一年,邓德顺从单位退休,他携妻子回到了老家,接管水厂工作。

  现在,邓德顺给村民提供的水每吨只收1元钱,不足城里水价的1/3。孤寡老人、贫困户、退伍军人家庭、学校水费全免。谁家水管坏了,只要一个电话,邓德顺便上门服务,不收取一分钱。“我们家水压不够,水上不了二楼,老邓自己掏钱买了个抽水机,还是不行,他再买一个,确保水能供上二楼。” 村民石敦友说。

  记者问邓德顺,卖房借债为村民引水,没有回报,图什么?

  邓德顺给记者讲了他的经历。“以前,村民取水只能依靠半山腰的一处水源,上山挑水,一来一回要个把小时。小时候,无论刮风下雨,都得跟父亲去那儿挑水,一个来回,肩上就是一道红印。我从小就想,以后有条件了要让村民在家里就吃上水。有次回家过年,看到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石邦禄挑水摔折了腿,年都没过好,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加坚定了引水的决心。”

  邓德顺对高庄村的村民有深厚的感情。“我家是村里的外姓人家,但村里人对我们家很好,谁家有好吃的都给我们送一些过来,过年杀猪的时候给我们分肉。我感谢他们,我有能力有条件,就应该为村民做些事情。”

  “我能实现引水的梦想,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邓德顺说,除了妻子,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也支持他。现在,邓德顺的孩子在县城都有稳定工作,节假日会到供水站来帮忙。

  县里也支持邓德顺。邓德顺的供水站建起来后,通过协调,市财政给予了邓德顺的供水站80万元的无偿补助,下一步准备把供水站水源地的保护纳入2015年计划。

  (选编自2015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1】 《人民日报》2015年1月6日“开栏的话”

  画家画森林,常常着意勾描一两棵树,虬干旁枝,不厌其细。然后,淡墨一挥,稍做渲染,便是林了。

  其实,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不同的风采。一株株普通的树,不见得霜干十围、参天威仪,然而,叶叶相覆盖、枝枝相交通,共同撑起了一片浓荫,防御着沙尘暴,供应着新鲜氧气。

  新的一年,我们想更着意一些普通的“树木”,普通的人物。记录他们为构建共同绿荫做的努力,记录他们的欢笑和悲辛、梦想和命运。

  寻常枝叶上,更能见森林。

  【相关链接2】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讯一般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1)下列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庄村在大山的半山腰,地理位置偏僻,在邓德顺建设供水站之前,高庄村村民只能挑山泉水饮用。

  B.邓德顺四次铺设引水管道,每次选用不同材质的管道,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PE胶管的铺设。

  C.由于设备简陋,邓德顺给村民提供的水价格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免去了一些特殊人群的水费。

  D.邓德顺为村民提供的服务十分周到。为了使石敦友家用上水,邓德顺自己掏腰包买了两台抽水机。

  E.邓德顺在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实现了引水梦;而政府的扶持,为供水站的长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邓德顺为什么会怀有“引水梦”?请简要概括。(4分)

  (3)根据材料,结合邓德顺20年间为铺设引水管道所做的努力,解释“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不同的风采”的具体含意。(8分)

  (4)这篇通讯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请结合通讯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6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我是歌手》的舞台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歌手的竞技舞台,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够在比赛中 ,事先的判断很容易失准,这也正是节目的精彩所在。

  (2)赛车道上,原来一 直领先的英国车手可以成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可是紧随其后的一辆意大利赛车突然加快了速度,结果以几秒的优势 。

  (3)江苏女排16日与“九冠王”天津女排展开了总决赛首回合的较量,最终,经验丰富的天津女排以3:1战胜对手,在五场三胜制的总决赛中 。

  A.脱颖而出 捷足先登 先拔头筹 B.捷足先登 脱颖而出 先拔头筹

  C.脱颖而出 先拔头筹 捷足先登 D.捷足先登 先拔头筹 脱颖而出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创造性地发展了新的LED照明技术路线及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改变了日、美等国垄断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

  B.“新歌唱新疆”活动是新疆近年来倾力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以音乐文化为载体,推出了一批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

  C.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南昌的政协委员提 案涉及广泛,涵盖了包括交通、环保、养老等创新的各个方面,件件都和群众生活、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D.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已经将养老金削减近半,但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社会化程度不足等因素,导致养老金占财政支出比例至今仍居高不下。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你看这一片片竹, ,一袭翠衣依旧,清俊风骨不改。其贞心高节,旷远淡泊,自古以来,赢得多少世人的喜爱与赞叹。

  A.独姿静处于深山,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

  B.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独姿静处于深山

  C.独姿静处于深山,风雨相催,不惧流年推换

  D.不惧风雨相催,流年推换,独姿静处于深山

  16.在下列语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要求:第一处横线填入的句子,分析周恩来改剧名的妙处,不超过40个字;第二处横线填入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50个字。(5分)

  1954年日内瓦上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前,周恩来将片名巧妙地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时,提议两国明年共同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显然也有“中英对照”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

  。

  17.下面这幅《临清流而赋诗图》,是明代画家李在根据陶渊明作品的意境而绘制的。请你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相关作品,用简洁的文字,描绘画面内容。(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近段时间,“快播”涉黄案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面对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指控,技术出身的“快播”CEO王欣在法庭上展现出不凡的辩论技巧,将公诉人提起的控罪一一否认。目前,“快播”案正在审理过程中,是否违法犯罪,如何定罪量刑,法庭自有裁决。

  两天的庭审直播,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有的认为,无论快播是否有罪,要为狡辩的权利鼓掌;有的认为,快播再怎么会“狡辩”,也不配赢得掌声;还有人认为,辩护人赢了名气,赢了未来的收入预期。公众赢了,除了看免费大片,还顺带普及了法律常识……

  吐槽还在继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偷换概念。对原文第2段中“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中的“其”字理解错误。“其”不是指代“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指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到周公时,“礼”不可能只是“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了)

  2.B(曲解文意。“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错误,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作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不然的话,孔子就不会“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了。)

  3.C(无中生有。“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据句意和上下文,“复上……复死”,判断句“是……也”,“以奉天意”是“以礼绝贺”的目的)

  5.D(文中没有“朝廷的聘用”一意。)

  6.B(山阳太守监视刘贺,是因为汉宣帝即位之初心理忌惮刘贺,扬州刺史的行为属于告密之举,均不是因为刘贺“嚚顽”。)

  7.(1)身穿短衣大裤,头戴一顶惠文冠,佩玉环,头顶插着簪子,手持木简小步快走前来接见。(得分点:第一个“衣”,名词用如动词,穿衣,1分;第一个“冠”,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1分;簪,1分;谒,1分;译出大意,1分。)

  (2)以前你被废时,为什么不坚守不出宫来,斩掉大将军霍光,而听任别人夺你的印玺呢?(得分点:见,表被动,1分;省略句、反问句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昌邑哀王刘赙册立于天汉四年,在位十一年薨逝,其子刘贺嗣立。后来昌邑王刘贺接受皇帝的印玺,承袭了皇帝的尊号。在位二十七天,行为淫乱。大将军霍光与大臣们进行商议,然后禀告孝昭皇后,废除了刘贺,把他放回吕邑故地,赐与他汤沐邑二千户,原来做昌邑王时的财物都还归他。昌邑王的封国废除,改为山阳郡。

  大将军霍光另外尊奉立了武帝的曾孙,这就是孝宣帝刘询。刘询即位后,内心忌惮刘贺,元康二年他派遣使者赐给山阳郡太守张敞用玺印封记的文书说:“皇帝命令山阳郡太守:要谨防盗贼,察看往来过客,但不得泄露所赐玺书!”张敞于是逐条上奏刘贺的生活起居,以说明刘贺被废黜后的表现和效验,奏章说:“我进入宫中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原昌邑王年龄二十六七岁,形貌的特征是有青色,小眼睛,鼻的末端尖而又低,眉毛胡须很少,身体高大,腿患风庳病萎缩,行走不便。身穿短衣大裤,头戴一顶惠文冠,佩玉环,头顶插着簪子,手持木简小步快走前来接见。我与他坐在中庭谈话,同时查点他的妻子和奴婢。我想试探他的想法,便以恶鸟之事来触动他。我说:‘昌邑枭很多。’他回答说:‘是的。以前我西到长安,竟然没有一只枭。待我归来,东到济阳,就又听到了枭声。我观察故王从服装到语言乃至他的起跪动作,有些痴呆不大聪明。”皇帝由此得知刘贺是不值得顾忌的。

  第二年春天,就下诏说:“骨肉之亲,分开而却不能断绝关系。封前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给他世代食禄的田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奏书说:“刘贺是上天所遗弃的人,陛下最仁义,又封他为列侯。刘贺是愚昧顽钝而又被废黜的人,不应该让他去行尊奉宗庙、朝见天子之礼。”请奏之事被允准。刘贺回到他的封国豫章郡。

  几年之后,扬州刺史柯上奏章说刘贺与原来的太守的卒史孙万世勾结,孙万世问刘贺:“以前你被废时,为什么不坚守不出宫来,斩掉 大将军霍光,而听任别人夺你的印玺呢?”刘贺说:“对。我当时失策啦。”孙万世又以为刘贺将在豫章郡被封为王,不久做列侯,刘贺说:“我将如此,这些话不应该就说。”有关部门查询验证此事,向宣帝请求逮捕刘贺。下诏说:“削去食邑户三千。”不久刘贺死去。

  豫章太守廖上奏说:“海昏侯刘贺死后,上报官府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刘充国;刘充国死了,又上报其弟刘奉亲;刘奉亲也死了,这是老天断绝他的后嗣啊!陛下圣明仁慈,对刘贺恩惠甚厚。应该遵照礼制结束刘贺的爵封,以遵行天帝之意。请求下交有关官员商议。” 商议结果都认为不应为刘贺立嗣,封国废除。

  汉元帝即位后,又封刘贺的儿子为海昏侯,传子又传到孙,现在还是列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相同点:《蜀相》通过写三顾茅庐、定计天下等事件,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3分)本诗尾联借诗人感叹自身,姑且吟诵《梁甫吟》,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并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诸葛亮那样的际遇。(2分)

  9.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为何而伤,本题的回答一要立足诗句,二要联系背景; 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的对比;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抓住这几点,再结合诗句 不难回答本题。

  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1)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错字,别字,漏字,添字,该句均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1)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C项,小说在从容的铺垫和渲染中,八岁的小女孩陈亦饰成为最佳人选。已封笔的吴大师当场欣然作画<一只灵动的猫跃然纸上>——这也是主办方的愿望。吴大师当即将画赠送给小女孩。小女孩说:爷爷,您还没有落款盖章呢!吴大师显然没有带印章。小女孩进而说:爷爷您不盖章,这画就不值钱。吴大师惊叹:啊?A项并非“交代社会背景”“渲染”的是喜庆气氛,目的还是通过倒叙方式,引出下文;D项“省领导的出现”只是对事件的重视和对画家的尊重,也未点明吴老先生最后一次作画的缘由,这两项理解分析不恰当。B项主要不是人文关怀,E项“增加了讽刺的效果”不够全面。)

  (2)悬念一:为什么修复宋代的吴家大院?

  悬念二:能找到搀扶吴大师的小女孩吗?

  悬念三:小女孩能让封笔十年的画家“留下墨宝”吗?(每项各2分)

  (3)为上文选择一个陪同吴大师的小孩颇费周折而释悬,并通过她的以下行为,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和渲染:(2分)一是在 一次“未来之星”的绘画比赛中,小女孩未能获名次,她竟然勇敢地向局长请求再增加她一个;二是给吴大师表演她画《春燕衔泥》,实为各方辅导她练习了一个来月。(2分)

  (2)她的画成为“诱饵”,用她的画钓大师的画;结尾小女孩的“爷爷,您不盖章,这画不值钱。”这句话,点明了小说所要讽刺的社会现象。(2分)

  (4)示例一:画家惊叹于孩子小小年纪就沾染了世故和铜臭。(2分)在《画》的结尾,陈亦饰小朋友一语道破天机:“爷爷,您不盖章,这画不值钱。”高雅的艺术一旦蒙上了铜臭,污染的不仅是艺术本身,更是人们的心灵,特别是下一代的心灵。这是“救救孩子”的惊叹。(论述4分)

  示例二:画家隐隐感到自己掉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局,美好的还乡之旅因此大煞风景。(2分)政府精心布置了一个局:恢复、重建名人故居,让小女孩的画成为“诱饵”,用小孩的画钓大师的画。(论述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A、B(C选项对邓德顺低价供水的原因分析错误。收费低不是因为设备简陋,而是因为邓德顺一意为村民做好事。D“为了使石敦友家用上水”与文意不符。根据文意,石敦友家一楼能用水,二楼因水压不够用不了水。邓德顺买抽水机是为解决向二楼供水的问题。选CD项不得分。E项,还有“家人的支持”,不够全面。)

  (2)①高庄村存在吃水难问题。②他随父亲挑水的经历使他萌生引水梦。③石邦禄挑水摔折了腿,这促使他更坚定了引水的决心。④村里人对他们家很好,他感激村里人,想为村里人做些事情。(每个要点1分)

  (3)通讯记录了如同森林里的一颗树一般的普通退休老人邓德顺,20年间为铺设引水管道做了不懈的努力:①1997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露天铁质水管。②1999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露天白塑料管。③2004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坚固的铸铁管。④2008年,邓德顺卖房筹钱,在地里铺设质量较好的PE胶管,解决了高庄村吃水难问题。(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即可)

  通讯展示了邓德顺老人的风采:为解决一个山村的吃水难问题的“引水梦”,传递着正能量,体现了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2分)

  (4)①以退休老人邓德顺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他的思想、言行、事迹,使社会各界了解邓德顺的事迹,向邓德顺学习,传递正能量,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②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鼓励那些像邓德顺一样立志为民办实事的干部和群众坚持目标,克难奋进。③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每个要点2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3.A(“脱颖而出”,颖;尖子。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只能用于人。据下文,句1应填“脱颖而出”。“捷足先登”,捷:敏捷。足:脚步。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据句意,句2应填入“捷足先登”。“先拔头筹”也说作“拔得头筹”,指在比赛的环节中首先抢得好的机会,获得优势等的意思。该词语的适用范围为“在比赛的环节中”。因此,句3应填入“先拔头筹”。)

  14.B(A项,“发展了……路线”“发展了……知识产权”搭配不当;C项,“涵盖”和“包括”重复,“交通、环保、养老”和“创新”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D项,“由于……因素”,成分赘余,可以删除“因素”,或者将“因素”改为“问题”一类的词语,使之与“由于”搭配。)

  15.A(从语意前后连贯,主谓一致,句 式整齐,音节和谐等角度分析)

  16.第一处横线;贴切生动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与欧洲观众的距离,大大提升了交流效果。(2分,大意对即可)

  第二处横线: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能否在文化内涵、影响甚至时间节点上,找到微妙的心理共鸣。(3分,大意对即可)

  17.在此画中,画家描绘了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2分):在两棵古松下,诗人席地而坐,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2分)诗人凝视远方,深思冥想,面对残秋的肃杀, 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研墨于身后,对岸的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2分)

  (首先,题干中的“《临清流而赋诗图》”,提示答题时要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次,要分析画面中的人、物与作品主题有何联系;三是描绘画面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详略关系。)

  六、写作(60分)

  观点一:庭审直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的精神,体现了公检法敢于直面挑战的担当。对关注此案的公众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直播将庭 审放置于公众的显微镜下,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公众见证了法庭辩论的魅力,也体现了我国司法改革的进步。

  观点二:同样要看到的是,作为法治的“重要气质”,庭审辩论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法治的程序价值。法治的精神告诉我们,正方和反方同样值得尊重。正是因为存在“黑色是白色”的反驳,证明黑色是黑色才更有意义。

  观点三:真理越辩越明。无论是公众的反应,还是基于辩论本身的意义,辩护方的充分准备依然值得“喝彩”。有了他们在每个环节上的较真,在每个细节上的“挑刺”,事件的本来面目才变得更加清晰。就算快播有罪,也不能剥夺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就算你相信快播有罪,也要为这个团队精彩的辩词报以掌声。暂且不论快播是否有罪,尊重程序、尊重辩护,这才是法治。

  观点四:违法不违法,不看谁更伶牙俐齿,快播的辩护不配赢得掌声。

  观点五:“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应该是今天中国互联网业界和全社 会的共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为一些人不当谋利提供条件,为一些人从事犯罪活动提供手段。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应受到制裁。这跟庭上话语多么煽情伶俐没有关系,跟庭外多少人围观亢奋也没有关系。


第二学期高二下学期语文试卷题相关文章:

1.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

2.高中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3.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4.高二语文拼音字形练习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5.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

415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