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语文的学习是我们一定要多多做题的一个科目,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二语文,希望大家来阅读一下哦

  有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题,15分)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 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问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炒,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 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D.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5.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6.文章结尾“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这一情节应该是谁造成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你推断的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中文文献(48) 英文(89) 合计(137)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42 87.50 71 79.78 113 82.48

  自身条件不允许 18 37.50 24 26.97 42 30.66

  缺乏认知 36 75.00 52 58.43 88 64.23

  没时间 25 52.08 24 26.97 49 35.77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16 33.33 0 0.00 16 11.88

  认为献血不方便 39 81.25 30 33.71 69 50.35

  家长反对 17 35.42 5 5.62 22 16.06

  发生不良反应 8 16.67 20 22.47 28 20.44

  未被要求 3 6.25 5 5.62 8 5.84

  宗教 0 0.00 4 4.49 4 2.02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24 50.00 0 0.00 24 17.52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7.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B.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C.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D.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C.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D.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9..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平生未尝爱财 爱:吝惜

  B 隐君固让其兄子 让:谦让

  C 置役田以恤其里人 恤:怜恤

  D 勒石于墓 勒:雕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 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公安县怀古①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4.下列对本诗《公安县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营之旷,城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5.同为怀古诗,本诗与《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 《滕王阁序》中的 , 。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陶渊明归心似箭的两句诗是 ,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

  ①孔子和孟子一为至圣,一为亚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二者可谓形影相吊,相得益彰。

  ②面对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即使在各式各样的诱惑面前,也要不扶自直,而决不能随波逐流。

  ③中国大型工程建设近年来异军突起,在高铁铺设、桥梁建设、船舶建造等方面全面开花,中国有望在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连续获得订单。

  ④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在国际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在中东兴风作浪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

  ⑤“光盘行动”开展五年来,倡导厉行节约,反对一饭千金式的铺张浪费,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广泛支持。

  ⑥《奋斗》以真实的画面,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史与奋斗史,可谓力透纸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B.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其标准时速可达350公里每小时,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

  C.《厉害了,我的国》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呈现在银幕上,深受观众喜爱。

  D.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提议对中国制造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几小时后,中国做出回击,宣布计划对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产水果、猪肉等128种产品中止减让关税。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侯。

  C、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并打电话给朋友:“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七十五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民间偏方—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千百种偏方单方中,① ?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② ,育儿先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③ ,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

  21.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就在同一年,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庞众望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他的家庭也极为不普通,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家人照料;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靠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来维持。庞众望在日记中写到:“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答案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

  C B B C C C C A D D D C D

  1.C (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

  2.B (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

  3.B(A还为了“经营西域”;C“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D“将”错,是“进一步”。原文第一段,“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4.C(“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

  5.①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恩之情.③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④多次出现“阿弟”之一亲切的称呼也暗含了与主题的关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6.观点:应该是“他”吩咐不让她进机关大院的,那个保安也是“他”炒的。

  理由:①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②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③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④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

  (观点1分,阐述5分,言之成理即可)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说法错误,国内只缺乏meta分析。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以偏概全,“在国内恰恰相反”不当

  9: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先筛选,如:材料一第二段“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材料二第一段“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材料二第二段“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中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9答案:(1)主观原因:对献血缺乏正确的认识,心存顾虑和恐惧。(2)客观原因:采血机构的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低;过于依赖街头流动献血,献血方式单一,预约献血比例过低。

  10.C 恤:救济

  11.断句题 A

  12.分析题D(此项错在“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无辜替骗钱人赔偿,自己却不向外人说。)

  13翻译:(1)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

  (计分点:及、愈、就养、者、句意)

  (2)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顾隐君)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

  (计分点:乞贷、赀、负、许、句意)

  14.D解析“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5. 《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死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16.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7.D (1)不合语境。“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形容孤独。(2)不合语境。“不扶自直”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会得到健康成长。(3)使用正确。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新力量一下子崛起。(4)使用正确。“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5)不合语境。“一饭千金”指受恩厚报。(6)使用正确。“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

  18. 答案:C(A语序不当,应将“如果说”放在“每一件青铜器”前面。B成分冗余。删去“每小时”。D主语易辙。改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对中国制造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几小时后)

  19.答案D:解析A“董事长、总经理”与“匹夫”矛盾,文白相间,语体色彩不协调;

  B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C府上是说对方。

  20.题(6分,每空2分)①真灵验的能达到多少 ②可能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 ③先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

  21.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5分)

  22 参考立意:①)家境并非成功的决定性条件;②寒门亦能出贵子;③世界不会永远辜负一个坚强、努力的人。

  参考译文:

  顾隐君名叫启明,字时显,祖上曾居住在昆山的七浦塘,现在他是太仓人,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人。顾隐君有个儿子叫顾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被选拔外调做余姚知县。因为政绩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调入朝廷做礼科给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边臣子,把顾存仁曾做的余姚县令一职封给顾隐君。

  顾隐君做人忠厚老实,率性天真,特别不愿意和世俗人攀比。他平生不结交官府里的人。恰逢乡间有徭役事发生,顾隐君因为这件事而创作了《鸿雁》诗,此诗流传到苏州。顾君过去生活在海边,做官后的说话和穿着,仍然像过去的海边人,没有丝毫城市人奢侈习气,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敬领官服后,他闭门不结交州郡官员。郡太守举行乡饮宴会时,亲自上门迎接延请他,可他最终没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着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额头上表示感谢,说:“没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够过这样日子。”家居时经常读书,遇见自己满意的内容,每次他都挑选出来对人说个不停,他常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活着。”所以他一生不曾爱惜钱财,不曾怀疑过人。

  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着意要顾隐君的儿子过继做后人,可顾隐君坚决地把机会谦让给哥哥的儿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谋生的时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帮助别人作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有人曾冤枉说顾隐君骗人钱,顾隐君说:“我不知道什么钱,可这钱被骗的事确实因我担保而起。”他最终无辜地替骗钱人偿还了钱而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明。州大夫要为余姚县孝义的人建牌坊(或:木柱),就派人送拨款给顾隐君,送钱的人撒谎说:“这是我赎罪的钱,可我实际没有那罪啊。”顾隐君听了表现出同情的样子,马上把钱还给那人。大凡乡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邻近需要搬迁却无钱,有某桥梁某道路因无钱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无钱而未入殓安葬,只要有人前来告诉顾隐君,顾隐君就一定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至于自己的日常奉养,也就是布衣菜饭而已。沿海一带老百姓多有欠税的,于是顾隐君就开辟役田来救济那些乡里的欠税人。他曾说:“海边是我的故乡,我不能有一天丢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号海隐居士。他最后因在海边得病而回乡,然后去世。

  当初,顾隐君年龄未满六十,教导儿子说:“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于是就求兄长写下遗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阅读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 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获新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马犬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5.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课本内容)”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

  7.下列对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刘夙婴疾病(绕) ②夙遭闵凶(通“悯”,指悲痛) ③更相为命(交互) ④不矜名节(自夸) ⑤日薄西山(迫近) ⑥臣之辛苦(劳苦) ⑦则告诉不许(通知) ⑧形影相吊(安慰) 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⑩听臣微志(聆听) ⑪则刘病日笃(病重) ⑫门衰祚薄(浅)

  A. ③⑥⑩ B.②⑧⑫ C. ①⑦⑪ D.④⑤⑨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密上疏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养自己的恩德,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情感直接坦率。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除”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左迁”是降官。

  C.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D.晋朝建立后,李密先后被推举为孝廉和秀才。“孝廉”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荐举小水父母、品行端正的人。“秀才”别称“茂才”,是汉代对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司空张华询问李密对安乐公刘禅的看法。李密认为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10.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2.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每错1空扣1分,扣完为止)

  (1)《逍遥游》中 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

  (2)《逍遥游》指出要想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表现出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至死不悔的决心。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每题2分,共6分)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不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而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然而,新科技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掉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 ,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 ,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大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 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 ,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14.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而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B. 他们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C. 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而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

  D. 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的一项是(2分)

  A. 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B. 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的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C. 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D. 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千篇一律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细水长流

  B. 如出一辙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细水长流

  C. 千篇一律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源远流长

  D. 如出一辙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源远流长

  17.某中学将于2019年1月25日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共4分,每错1空扣1分,扣完为止)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我校将于2019年1月2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班班委会

  2019年1月17日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1) 改为

  (2) 改为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来讲,每年的 6 至 8 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每到这段时间,很多厂家就把商场里的促销员撤回去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纳闷: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越不洗衣服?调查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洗衣服,而是在夏天 5 公斤洗衣量的洗衣机不实用,既浪费水又浪费电。于是,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 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结果,两年时间里,海尔的小小神童在全国卖了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及评分细则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1.B(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2.C(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3.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4.B项中“被高太尉陷害”出现在第四自然段,且是差拨说与管营的话,与“一般的罪人”无关;林冲一进牢营与“一般的罪人”的交谈出现在第一自然段,而且交谈内容只是 “一般的罪人”对牢城营的简介,并非对林冲的的同情和关照,曲解了原文;最后,两项并非具有因果联系,所以是错误选项。

  5.(6分)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赋分标准】两项答案各3分,合计6分。考生只须分条答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6.(6分)

  第一问(2分):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第二问(4分):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赋分标准】三项答案各2分,合计6分。对差拨性格的描述,意思答对即可。对表现手法概括应准确,“对比法”答成“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

  7.D

  8.C 解析:A.“言辞慷慨,表达情感直接坦率”有误。李密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除:授予官职 D.汉代“秀才”是指优秀人才。

  9.B “表明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0.(10分)

  (1)(5分)译文: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悯、躬亲、不行”各占1分,大意2分)

  (2)(5分)译文: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白、清慎、劾”各占1分,大意2分)

  11. D(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2.(6分)

  ①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

  ②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2分)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13.(共6分,每错1空扣1分,扣完为止)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4.D

  15.D

  16.C

  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化。

  如出一辙:好像从一道车辙上走过来,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多含贬义。

  一针见血: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形容医生医术高明,现在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言简意赅:言语不多,但意思包括无遗。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

  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全国。 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现在也多指爱情或友情长长久久。

  17.(共4分,每错1空扣1分,扣完为止)

  词语运用不够简明的两处是:

  (1)实属是 改为 删去“实属”或删去“是”(重复)

  (2)抽出时间拨冗 改为 删去“抽出时间”或删去“拨冗”(重复)

  词语运用不够得体的三处是:

  (3)家父家母 改为 家长/您

  (4)惠赠 改为 敬赠

  (5)敬谢不敏 改为 深表感激

  18.(40分)参考立意:1.创新成就人生 2.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参考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熟稔(rěn) 赍(jī)发 酒馔(zhuàn) 岑(cén)寂

  B.叨(dao)扰 尺牍(dú) 锭(dìng)子 氽(tǔn)水

  C.老鹳(huàn) 侍(shì)候 剜(wā)出 促狭(xiá)

  D.逋(bū)慢 央浼(miǎn) 糍(zī)粑 东皋(g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淡泊 矜持 蓬篙 难堪

  B.鲁莽 优渥 福祚 尺牍

  C.舂米 睢园 矫历 迤逦

  D.尴尬 帝阍 拨擢 山岨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原先的南门溪污染严重,恶臭逼人,经过有关部门一年多的治理,南门溪终于河清海晏。

  B.他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C.房客们对自己的开销和享受到的相应服务锱铢必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乔伊斯对当前这波打折后将出现一轮相似的房价上调的推论持怀疑态度。

  D. 尽管伊叙两国政府也受到国内丛生的各派武装力量的牵制,但极端组织在两河流域的命运已然日薄西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C.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目吴会于云间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宾主尽东南之美

  C.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D.而征一国者 具以表闻

  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 前路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且臣少仕伪朝 ⑥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⑦奚以知其然也 ⑧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⑨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B.①④/⑥/③/⑤/②⑦⑨/⑧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⑨/⑧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 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一定是光明的。

  B.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不注重散点透视,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突出表现、抒情和言志,而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则侧重于再现、模仿、写实。

  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概括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 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一样而且都注重抒情。

  C.如果中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相同,那么便不会造就中西方美学与艺术的特色不同的局面。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三、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 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 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倾心推奉 倾心:爱慕

  B.皆江南之望 望:有名望的人

  C.帝乃使导躬造循、荣 造: 到……去

  D.寻加振威将军 寻: 不久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古称洛京,京洛,洛城等。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B.古代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士庶莫有至者”的“庶”指“庶民”。

  C.“三月上巳”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D.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昔魏武”中的“魏武”就是他在位时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为此深感忧虑。

  B.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4—15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徂徕:山名

  14.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写诗人与好友离别之时,同游鲁郡一带的池台亭阁,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情意。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飞蓬各自远”句以蓬草随风飞舞喻与好友离别后自己漂泊无依,难舍之情隐于其中。

  D.本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中间寄以金樽重开的希望,首尾呼应,情味深长。

  15.请评析第三联中“落”、“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三)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10分)

  (1)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渔家傲•秋思》一词中,写边塞将士思念故乡,却因边患未平而不能做归家打算的两句是“ , 。”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峰上古塔之高和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5)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 。”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副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6)庄子的《逍遥游》中,“ , 。”两句描写了宋荣子超脱世俗毁誉,我行我素的形象。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7-19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 。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 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终于有一天让他逮着机会,他举起猎枪。但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那么重要,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另外“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18. 请概括小说中的猎人形象。(4分)

  19.小说标题“信任”拟题精妙,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它的精妙之处。(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轻松筹等网络募捐平台成为很多人寻求救助的途径,事实证明① 。但作为第三方平台,② ,可以任由求助者任意调整数额,显然存在漏洞。这种操作的存在,会给爱心人士一种错觉,即求助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③ ,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筹措善款。

  21.为下面漫画拟写题目,并写出漫画寓意。(不得以“无题”为题)(4分)

  注:画中人物手中所拿为手机

  (1)题目: (不超过8个字)

  (2)寓意: (不超过30个字)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10月4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22名擅自进入箭扣长城的驴友成功获救。北京市怀柔区政府为此次营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箭扣长城是未开放的长城地段,当地政府设置了警示牌,但因风景迷人攀爬者屡禁不止。截至目前,我国也没有相关法规规定被救“驴友”要承担何种责任。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的网友认为任性的驴友就必须 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相应救援费用;但有网友认为驴友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A

  B.叨tāo C.剜wān 鹳guàn D浼měi 糍cí

  2.答案B

  A.篙-蒿 C.历-厉 D.拨-拔

  3.答案A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不能用于河道清理。

  附:“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锱铢必较”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锱铢,指很少的财物或很小的事情。形容斤斤计较。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4.答案:A

  B.语序不当。“自从”应提至句首

  C.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

  D.多重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5.答案:B 上: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

  A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C.均为意动用法。乐:以......为乐 悦:以......为悦]

  D.均为使动用法。征:使......信任 闻:使......闻

  6.答案:D

  ①被动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定语后置句 ④被动句 ⑤省略句 ⑥状语后置句 ⑦宾语前置句 ⑧否定判断句 ⑨宾语前置句

  二、论述类文本

  7. 答案:B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不注重散点透视,注重的是焦点透视。”原文表述为“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8. 答案:B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B项,文中没有说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是主要原因。

  9.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诗经》《楚辞》的表现形式一样。C项表述绝对化,中西方美学与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还在于两者民族文化的不同。D项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答案: A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能力。A项“倾心”,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全心全意”。

  1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的“魏武”不是曹操在位时的年号而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12. 答案: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错,不是王导让元帝去观看上元洗濯,而是借此机会展示元帝威仪和风采。

  1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答案:(1)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王导劝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俄而”,不久;“倾覆”,沦陷; “避乱江左”, “到江南避乱”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助时局。(“而”,但是;“厚”,厚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 呢?(“奚以……为”,表示反问 ,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

  14.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阅读全诗,理解内容,然后逐项进行分析,注意细节.C项,“自己漂泊无依”有误,“飞蓬各自远”意思是诗人和友人分别后,各自像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依。)

  15.请评析第三联中“落”、“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1分)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2分) “明” 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2分)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真挚淳厚,纯洁无邪。(1分)

  (三)默写题

  16.(1)临清流而赋诗 (2)茕茕孑立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四、文学类文本

  17.答案:B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不准确。C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的情感是有变化但说是惊恐仅为主观臆断。E项,“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18.答案:小说中的猎人是一个①善于伪装,②处心积虑,③自私贪婪,④冷酷无情的人。(答出1点得1分,2点2分,3点4分)

  19. 小说标题“信任”拟题精妙,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它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从形象方面:“信任”凸显了人性中的残忍和兽性中的纯真,在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的处心积虑,又突出小狐狸的单纯。

  ②从情节方面:“信任”是小说的线索,它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导致了老狐狸的上 当;信任被亵渎也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最终猎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③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图,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每点2分,若学生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答案:①也确实有不少人借此摆脱或缓解了危急(2分)

  ②对目标筹款金额缺乏足够的监管(2分)

  ③可以想筹多少说多少(2分)

  20. 答案:(1)题目:低头看手机,祸从天上来/“危险”的手机/(意思对即可)(2分)

  (2)寓意:人们沉迷于手机生活不可自拔的同时,忘了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意思对即可)(2分)

  六.作文

  材料分析:

  1、材料第一段给我们 介绍了需要评说的新闻事件以及新闻背景。

  2、第二段则是这一事件引起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即给我们呈现了针对该事的两种种观点:

  ①这些被救援的驴友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相应承担政府救援费用;

  ②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

  3、第三段表明写作要求,并问:对此你有何看法?

  立意:

  立意时我们可参考材料所给的观点,也可针对事件生发合情合理的其他看法,比如谈权利和责任,谈自由与法制,批判驴友的任性行为等,但绝不能做不加思辨的“传声筒”,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有学生就大赞特赞驴友的行为。

  要抓住“对此你有何看法”的“此”是什么,找准“就事论事”的“事”。写作时需针对驴友一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由表入里,在情、理、法的内在脉络中进行分析阐述,走向思维的深度。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基于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参与军事谋划,王导尽智尽力。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助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士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王导劝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这时荆州和扬州社会安定,人口众多,王导管理政事力求清静安民,经常劝导元帝严格约束自己,砥砺节操,辅助君王,安宁国家。于是王导更受元帝重用,两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称之为“仲父”。元帝曾经私下里对王导说:“爱卿,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永嘉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王导上疏说:“从前魏武帝是达治之主,荀彧作为王佐之才,也不过是被封为亭侯;曹冲是曹操的爱子,也不过赠别部司马。依此来推究其他事物,怎能不谨慎小心呢?现在到地方做官,不管是能力高低地位贵贱,都给予威重的官号,还总是给予鼓吹华盖,请求动辄就会被批准。时而得不到官号的,就感到耻辱。我不称职地担当重任,郑重地送还鼓盖等礼崇之物,请从我开始。”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后,王导被任命为吏部郎,不接受任命。


高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2.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3.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4.高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5.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答案

415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