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分析
掌握一些的解题步骤,会让学生答题更加的顺利,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的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步骤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步骤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
高中语文成语的解析介绍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查字典。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高中语文常考的成语介绍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3.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4.别无长(ch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不为(w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6.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7.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8.不容置喙(hu):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9.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0.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1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13.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4.对簿b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15.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6.繁文缛(r)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7.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8.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9.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20.沆瀣(hngxi)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1.怙(h)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22.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23.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4.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5.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26.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27.鳞次栉(zh)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8.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29.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30.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31.蓬荜(b)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也说蓬荜生辉。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披,揭开。
33.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罄,尽。
34.如丧考妣(bǐ):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35.色厉内荏(rěn):外表强硬,内心空虚。荏,软弱。
36.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7.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3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蹊,路。
39.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旧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40.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41.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42.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43.喜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
44.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湿润(语见《庄子》)。后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45.宵衣旰(g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6.虚与委蛇(wēiy):对人虚情假义,敷衍应酬。虚,假意;委蛇,敷衍。
47.以邻为壑:拿领国当作排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害转嫁群众给别人。
48.意兴阑珊:形容兴致将尽。
49.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鸩,一种毒鸟。
50.振聋发聩(ku):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人们清醒过来。聩,耳聋。
猜你感兴趣: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分析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记忆的小妙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