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四)论说性文章,阅读步骤指导
第一,从头到尾阅读,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以便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慢慢阅读,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理清总体思路,拟出全文纲要。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部分内容的顺序以及相互之间关系,找出重点部分,拟出各部分纲要。
第三,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课文的主旨。
第四,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阅读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做笔记。
(五)走进文本
1.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参考: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前提是学生课前有预习。通读了文本,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展示参考答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整体性。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构把握了之后要深入小的骨架,其中文中的特色写法是举例子,这就为下题的提出做了准备。
3.文中举了很多的实例,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例说说你的看法吗?(参考略)
【设计意图】注重训练学生的体悟力。
4.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参考略)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5.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参考: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参考: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设计意图】第5题和第6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鲜明的观点,也要意识到这些观点(尤其是第6题)带有个人特色,也要进行思辨。
七、课后练笔
参照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