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我①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①我: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作了删节,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这里的“我”是布尔金。下句的“您”即伊凡尼奇。)[读这个句子要注意品味副词“才”表达的感情。“才”,表示事情来得太晚,对自己的同事不是惋惜他死得太早,而是埋怨他死得太迟,小说一开篇,就用“我”的这种有反常情的态度激发读者对别里科夫的厌恶之情。]您一定听说过他。[这里的“他”是双关语,既指小说中的人物别里科夫,又指别里科夫所代表的套子。套子处处有,所以“你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采用了夸张、漫画式的笔法勾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作者用一个“怪”字领起下文,列出别里科夫的套子种种怪异之处。如果在下雨和寒冷的日子,着雨鞋,打雨伞,穿棉大衣,那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在晴朗的暖和的日子里也是这样,便不可思议;表,是应该戴在手上的,他却装在“套子里”;耳杂,是用来听声音的,他却用“棉花堵住”,使其“闭目塞听”。更怪的是,别里科夫的套子是那么的多,大大小小,数不胜数,他时时处处事事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生存状态之中。作者通过种种近乎神经错乱的怪诞异常的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有些变态的“套中人”的性格特征。]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这里进一层说明别里科夫为什么“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那是因为他害怕现实生活。“六神不安”一语生动描写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极端恐惧。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什么?别里科夫为什么为之惊吓害怕?这需要了解一点小说的写作背景。俄国1905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契诃夫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是革命的急风暴雨快要来临的前夜。当时俄国,表面上比较稳定,但内部各种矛盾在激化,一方面沙皇政府顽固地维持血腥统治,社会处于最黑暗的时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因此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人惊慌不安了,别里科夫对现实生活中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恐惧害怕,正是他这种反动立场的表现。]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进一步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前面描写的是具体的套子,这里描写的是抽象的套子,别里科夫教的是希腊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对别里科夫来说,连这种职业也成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在这里,作者同时也启示读者,“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是保守的、反动的别里科夫之类的人物用以对抗新思想、新事物的惯用手段。]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这是本段的中心句,课文转入描写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通过语言描写,揭示别里科夫“套子”的内涵就是俄国沙皇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禁令,就是禁止人们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更能理解小说蕴含的深意。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由此可见,小说的这段文字正是影射了沙皇政府的上述言论,而别里科夫的观点刚好与之如出一辙,这暗示了别里科夫是反动的沙皇政府的应声虫。]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对于政府禁止的,他就说好,对于政府批准的,他就摇头,叹息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对比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别里科夫套子的本质就在于维护旧秩序旧制度旧体制的稳定,就在于维护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①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①祈祷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宗教仪式。)[课文第1、2、3节写别里科夫用“套子”套住自己,这一节则是写别里科夫用套子去套住别人。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作者运用反复的方法,让这句话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出现,揭露别里科夫作为沙皇忠实卫道士的嘴脸。]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课文第1、2、3节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本质,本节从这里开始则是描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作用。“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指的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充分暴露了别里科夫对代表新思想、新事物的年轻人的恐惧害怕。“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暗示了别里科夫告密者的身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这里的描写很值得玩味,别里科夫凭什么“降服”了我们?他不是凭腥风血雨的暴力,不是凭横眉怒目的凶煞,也不是凭歇斯底里的狂叫,而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一句话凭的是那可悲可怜的,甚至有点儿令人同情的神态软化了我们。作者这样描写含意很深,他启示人们,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有两手策略,一手是硬,用武力,一手是软,用舆论,用旧的习惯和传统,别里科夫的套子就是这后一种的表现。]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①和谢德林②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①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②谢德林:1826-1889,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是描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作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这是说我们并不惧怕沙皇的专制统治,并不害怕沙皇的血腥镇压,但是却害怕别里科夫的套子,被他的套子奴役,被他的套子“辖制”。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暗示沙皇政府利用舆论的力量,利用旧思想、旧习惯、旧传统维护它的统治,其作用远甚于暴力。]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的套子不仅辖制了学校,而且辖制了全城,进一步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的反动作用。作者将小说的主人公改用“别里科夫这类人”,点明了这篇小说的特点,作者的旨意不在于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而在于塑造别里科夫这类人,在于揭露“套子”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战战兢兢”一词形象地描写了人们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恐惧害怕。文中采用六个“不敢”的排比句式,夸张地描写了“害怕”的范围和程度。“套子”无时不在,无事不有,像幽灵一样随时随地出现在每个角落,人们在“套子”的威压下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地生活,不敢越雷池一步。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一个真理,“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沙皇政府正是依靠这些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旧习惯势力“辖制”了人们的精神和行动,维护着自己的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这类人正是这些腐朽东西的代表,客观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走狗和卫道士。]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