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第九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题: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十题: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题: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探究思路

  第一题:此题是鉴赏句中之眼。古人认为句中之眼,五言诗一般是第三字,此处多用动词。因此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分别从听觉和感觉,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第二题:诗的题目点明征人,诗句中有金河(大黑河)、玉关、青冢(昭君墓)、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由此可知,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的戍边生活。标题中的“怨”字是全篇之眼,点明了诗的主旨。首联“岁岁”“朝朝”,从时间写怨情,怨频繁调动,怨备战匆忙,次联“青冢”“黑山”,从空间写怨情,怨气候酷寒,怨边塞荒凉。

  第三题:本题要求找出全篇之眼,因为只要如此,主旨也就豁然明朗。本诗诗眼在第三句,诗人将“交情”比喻为“山溪渡”,山溪渡船(小舟)有什么特征呢?“不管风波去又来”。显然,这是象征了朋友的交情也要经得起风浪的考验。诗首句与末句呼应,用“不复回”的溪水反衬“去又来”的山溪渡船,以示朋友交情的坚贞。总之,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采用反衬(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考验的主旨。

  第四题:这是一首元曲小令,【黄钟】是曲调,“人月圆”是曲牌,“山中书事”是作者定的题目。曲中“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吴宫”,指吴国的王宫;“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点染,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这首小令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抒发其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试题要求鉴赏第二句,“倦”是此句之眼。要注意的是,曲中的“诗眼”二字是指诗人的眼力,即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力。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一个“倦”字表现了他厌倦思归的情怀。“倦”字,还为后文写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第五题:这是一首田园诗。“新晴”二字是全篇之眼,“望”字领起全篇,诗描写了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中间两联描绘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最后两句写由景及人,在静态的画面中衬以人事活动,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试题要求鉴赏第三联的句中之眼。这一联上句写水(河),下句写峰。“眼”在“白”、“出”二字。碧绿的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白茫茫、明晃晃,漫无边际;一个“明”字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显示出原野的空旷,巧妙地照应诗的首句。远处的山峰原来都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中,看不分明,如今云开日出,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一个“出”字暗示了天空明净,万里无云,巧妙地与诗的第二句照应。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第六题:这是一首羁旅诗,作者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首联,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残月,暗淡无光。旅舍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昏惨暗淡的景色表现了旅舍的清寂冷落。颔联写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气候聚变,风露袭人;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表现了浓浓的怀乡之情。颈联接前一联的意思而来。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这里用凄凉的秋天景色暗示了国事的艰难。尾联又回过来写秋声,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栖息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结合诗人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颇觉意味深长。

  “乱”是全篇之眼,概括了作者烦闷苦恼忧愁的心境。试题要求就此进行鉴赏。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全诗紧扣一个“乱”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七题:解读这首诗,要注意题中注释,其中又以“曾随苏轼同游赤壁”一句最为重要,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与苏轼同气相求。

  诗歌首联描写赤壁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颔联缅怀建功立业的古贤先烈。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情,气势雄大。颈联描写鹭宿沙滩、鸿飞长天的宁静风景。尾联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

  试题要求鉴赏第三联,也是本诗炼字最见功力之处。“拳”“退”二字是句中之眼。“拳”字语出杜甫诗:“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人借用在此处,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宁静神态。“退”字语出《春秋》:“六鹢退飞”。但此处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向后退飞呢。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第八题:句中之眼,古人认为五言当在第三字,七言当在第五字。一般来说,这是对的,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眼倦天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眼”都在句中第三字。七言诗,如“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眼”都在第五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情形,要作具体的分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眼”在第四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眼”在句末。此诗首句的“眼”是“网”,在第六字。

  此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叙事,首句写小雨,次句写落花,第三句写门庭冷落,第四句写独自掩门。情寓于景与事之中。

  “网”字如何理解呢?高考提供的答案是:“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显然,命题者把“网”解作“网留”。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殊为不妥。正确的解读当是:“网”,罗网,丝丝细雨犹如天罗地网,把大地网住。解读这首诗要注意注释中说明的诗人的政治背景,正因为诗人政治上感受到沉重压力,所以才会联想到丝丝细雨好似一张“罗网”,把春天的花朵“一网打尽”,变得一片狼藉,唯有如此,一、二写的景与三、四句叙的事才是浑然天成。

  第九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指出“羁绪”是全诗之眼,有领起和概括的作用,要求分析下面诗句将其含义具体化,这在诗歌表现技巧上谓之先点后染。颔联借用屈原和白居易被贬的历史典故,表达自己蒙受不白冤屈的伤感。颈联上句直抒虽然小人进谗诋毁,但自己不会改变耿直不屈,仗义执言的秉性,下句抒发自己不为他人理解的孤苦。尾联上句叙写时光易逝,使自己很快便进入衰暮之年,下句则是表达没有及时归隐的懊悔。总括起来,“羁绪”的内容有:①谪官的愁思;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③年华易逝的伤感;④宦海浮沉的厌倦等。

  第二问则是要求分析首联由景生情的表现技巧,即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对于此题,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现附于后,供探究之用:

  《日暮倚杖水边》,写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王寂59岁,他犯了救灾不力的错误。当时黄河卫州段决堤,金世宗派王寂救灾。王寂到了卫州,不先去救老百姓,反先去抢救国家财产,结果惹恼了百姓和皇帝,当年十月,被贬蔡州,做了蔡州防御使。他觉得很冤,借这首诗大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诗里谓之“羁绪”。

  颔联中拿屈原、白居易自况,是极不恰当的。屈原是持不同政见,遭遇昏君楚顷襄王而被流放;白居易是越级上疏,僭越言事而遭贬。两人境况与王完全不同。王以屈原自况,是在诬蔑金世宗是昏君;以白居易自比,则是怙恶不悛,不思悔改。可惜命题者告诉考生的是此诗“用典精当”,委实属有目无珠。

  至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对“羁绪”的具体内容的解说,则多达五个小点,依次为: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牵强附会的“苦心”,纯粹出于自愚和愚人。(作者:蔡宏伟)

  第十题:“怆情”是全诗之眼,解读此诗首先在理解“怆情”的具体内涵。从诗中看出王安石和妹妹“少年离别”,“老去相逢”,刚刚相逢,又得离别,因为诗人“又作尘沙万里行”。诗描写的正是这种兄妹别离之苦。题目要求“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因此必须紧扣诗句从内容和表现手法各个角度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解读。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离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2.高中语文必修4目录

3.人教版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第九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6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