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时间: 舒雯911 分享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的学习要多做一些优秀的试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2.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考试号等信息填涂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卡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1)结果没有使我 ,我经常获得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的知识。

  (2)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3)譬如粘一棵柳树,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 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粘到铜胎上。

  (4)对唐诗和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 ,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

  A.失落 黯然 恰如其分 各有千秋B.失望 黯然 恰如其分 各有千秋

  C.失望 欣然 恰到好处 平分秋色 D.失落 欣然 恰到好处 平分秋色

  1.B

  2.《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简缩。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C.“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简缩。

  D.“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那样的好邻居。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C.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D.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3.B(拟人)

  4.下列各句中,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王勃《滕王阁诗》中,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表达的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B.“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长安城是个行乐的地方,以免使宝贵的时光拜拜地被消磨殆尽。

  C.晏殊“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暮春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D.《声声慢》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4.C(“秋天“)

  5.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3分) ( )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④②③ C. ⑤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⑤

  5.A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人生的享受,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①句,从读书的时间、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在起起伏伏中”承接第④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的全部正确的项是(3分) ( C )

  A.祖母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婴:燃烧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殆:所以

  C. 置杯焉则胶 置:放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D. 可以濯吾足 濯:洗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相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7.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 薄:迫近

  B.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 诣:去,往

  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嘉:嘉奖,赞许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 短:说某人的短处

  7.答案:A(薄:动词,轻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二十岁才关注诗歌创作。所写诗歌以气质自我欣赏,为时人传诵,后被人推荐,但当时专权者李林辅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制造了隐患。

  8.答案:B(原文“征翰讨贼”中的征不是征伐的意思,而是被哥舒翰征召,否则,与后面帮助哥舒翰镇守南阳就矛盾了。)

  9.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4分)

  【答案】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用乞讨来满足自己生活。(客于:介词结构后置,1分。求丐:乞讨,1分。自给:满足自己的生活,1分。句意1分)

  (2)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4分)

  【答案】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会:恰逢,1分。征于:被征召,“征”、被动各1分。句意1分)

  10.本文哪些事件表现了高适“窥察洞明”的特点(可以用文中原话,可以自己概括)。(4分)

  【答案】:① 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②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③(蜀地吏制繁冗),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众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动乱,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感怀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三、古诗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人王勃同卢照邻、杨炯和 四人一起被称为 。(1分)

  (2)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3)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略)

  (2)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

  (3)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四围山色中, 。

  (2) ,则芥为之舟。

  (3)定乎内外之分, 。

  (4) ,不坠青云之志。

  (5)闲云潭影日悠悠, 。

  (6)江天一色无纤尘, 。

  (7) ,何处相思明月楼。

  (8)青山隔送行,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变成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那捆棕叶。祖母坐在门槛上,注视着檐下的雨水像小瀑布一样跌落下来,汇在石子路上,匆匆忙忙。

  春天,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

  “这水里有小青蛇,我看见过。”祖母说。

  “你不怕吗?”我看见祖母踩在一片暗水中。“小青蛇不咬人。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老家伙来拉我走了。”她一笑起来脸上便苍老了许多,那种笑是又凄凉又欣慰的。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他跟我这么大的时候,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祖父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村里五十岁以下的人都没有见过他,包括我的父母亲。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没人能知道其中的缘故,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溯水而上,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在异乡见到村里的熟人,祖父并不激动。他抛下瞎女人和围观的人群,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老寿爷说。“不回去。”祖父喝白干喝得满脸通红,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挂在我家房梁上。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我不知道祖母为什么要把它挂得那么高,谁也摸不着。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我祖母坐在门槛上凝视门楣上的旧粽叶,那些粽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神色恍惚,听见祖母沉重的鼻息围绕在四周。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

  “娘,你的金锁呢?”父亲说,“她嫁过来的时候你给她看过的。”

  “没了,早没了。”祖母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

  我祖母清贫了一辈子,没有留给家里任何值钱的物件,连唯一的金锁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只有一捆一捆的旧粽叶还挂在我家的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清明,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选自《父亲加女儿等于回忆》,有删改)

  13.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l)她一笑起来脸上便苍老了许多,那种笑是又凄凉又欣慰的。

  (2)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14.“老寿爷”这个人物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小说的结尾写祖母失踪的金锁竟然在被点燃的二胡的琴筒之中,这样写有何妙处?

  16.文中多处描写粽子和粽叶,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13.(1)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祖母对自己即将离世的悲伤,也表现了祖母在幻觉中和祖父重聚的欢愉。(2分)

  (2)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祖父自觉愧对祖母,同时又放心不下瞎女人的心理。(2分)

  14.①借老寿爷的话,补充交代了祖母不停包粽子的原因;②自然引出下文有关祖母和二胡的故事情节。(4分)

  15.(6分)

  ①描绘出祖母痴情忠贞的形象。祖母将二胡高挂在头顶上,二胡成为祖父的象征;祖母思念丈夫,将自己的金锁放在二胡之中,以示自己与丈夫永远在一起。

  ②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解释了前文“金锁失踪”之谜底,也呼应了祖母在二胡前的诸多异样表现。

  16.(6分)

  ①是祖母情感的载体。祖母春天采粽叶,端午前后不停包粽子,“挂在门楣上的粽叶”,表现了祖母对祖父的思念和对其归家的期盼。

  ②是祖母一生命运的象征。当初的青粽叶,已经“变成了灰褐色”,“祖母坐在门槛上凝视门楣上的旧粽叶,那些粽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暗示了祖母在年复一年的苦等空守中断送了青春,过完了一生。

  ③凸显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祖母从一而终、孤苦一生的深深惋惜和同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需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语句置于语境中进行理解,品味句中关键词的含义。既要把握表层意思,更要进入作者思想感情层面把握其深层含义。(1)是对祖母外貌和神态的描写,重点理解关键词“凄凉”“欣慰”。“凄凉”是祖母为自己即将离世而感伤,而“欣慰”是能与已逝祖父团聚的欢愉。(2)是对祖父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重点要理解话中的深意。“出来了就不回去了”既有对祖母的愧疚,又有对瞎女人的不舍。

  14.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描写老寿爷的地方,再分析其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可从推动情节发展等角度切入。文中描写老寿爷的地方有处,第一处为“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老寿爷的话交代了祖母包粽子的原因:祖父从前最能吃粽子;第二处为“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溯水而上,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为下文祖母和二胡的故事作了铺垫。

  15.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该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切入,从内容上看,二胡是祖父的象征,祖母将金锁放在二胡之中,是表明自己与丈夫永远在一起,凸显了祖母痴情忠贞的形象;从结构上看,照应了上文金锁的失踪及祖母在二胡前的异样。

  16.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粽子和粽叶在文中承载的深层含义,考生可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入手分析。要结合文本,不可泛泛而谈。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吴中杰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当然要有知识,无庸置疑,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群体。

  我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一向是很强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不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但要说到独立精神,就比较差了。他们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附思想。大多数文人依附于庙堂,后来也有一些人依附于商家。那时的文化人,叫做士。古代的士与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后者的独立性,而被人所养。既然士为庙堂所养,自然也要为庙堂服务,他们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庙堂的利益旋转的。

  但是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就有了变化。科举已经停考,士人不能再通过这条路径攀向庙堂,而大学的相对独立和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催化下,就产生了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一种时代文化精神,最充分地体现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是鲁迅。

  鲁迅能持此独立精神,与他早期所接受之个性主义思想有关。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就介绍过西方思想家崇尚个性的主张和摩罗诗人争天拒俗的作品,并且提出救国之道。他的抗暴行动,就是这种个性主义的表现。

  他不但在五四时期反对传统思想时,表现出这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而且在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许多新文化人士与权力者妥协,甚至支持权力者的时候,他仍旧坚决维护自由思想的原则,与旧势力进行搏斗。在斗争实践的基础上,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深一层的看法,他认为,知识阶级和权力是冲突的,知识阶级追求真理,权力追求利益。真正的知识阶级想到什么就要说什么,是不顾利害的。

  当然,鲁迅后期思想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他独立自由的个性主义思想并没有同时轰毁。虽然鲁迅此时已从进化论转向阶级论,而阶级论必然要走向集团主义,但他仍时时保持自己的见解。左联成立之后,他对那些过激措施也很不满意,不参加这些活动,也不理会反“作品主义”的论调,而坚持用自己的笔参加战斗。所以,鲁迅与那些领导人时常发生矛盾,也就并不奇怪了。鲁迅一直在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而斗争。

  17.请简要分析本文论证思路。(6分)

  18.简要概括“士’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异同。(6分)

  19.鲁迅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体现在哪两方面?(6分)

  【答案】

  17.首先提出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接着在与“士”的对比中论述现代知识分子应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然后着重指出鲁迅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和典范,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同: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分)异:士,具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2分)现代知识分子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2分)

  19.(1)思想上,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和独立精神有明确认识并能始终坚守;(2)实践中,一贯地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而斗争。(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江苏省盱眙中学第60届运动会圆满结束时,有同学说:“真没劲,一个一等奖也没有拿到。”一个同学说:“重在参与,人生不在于拿奖,快乐就好。”

  (1)你可以抓住运动会中精彩的瞬间,写一篇记叙文。

  (2)也可以就两位同学的对话展开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ƒ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2015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3.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

4.2016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5.2016学年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6.高二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试题及答案

7.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8.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189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