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3)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3)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深入分析并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理解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分析小说人物的基本方法。

  2、关注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唤起人们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学习重点〗

  1、理解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难点〗

  1、理解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2、关注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

  合作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你已经认识到的祥林嫂。

  二、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3、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

  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

  小说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

  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二、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

  (一)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倒叙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小结。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五、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2.高中语文必修三《千秋唐韵》教案

3.高一语文下册《祝福》说课稿范文

138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