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知识总结(2)
修守战之具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当与秦相较/莫能与之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与尔三矢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战败而亡/存亡之理/发趋于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独其为文犹可识
于人为可讥
六国破灭/破灭之道也/终继五国迁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薪不尽,火不灭
非兵不利 终继五国迁灭
而秦兵又至矣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斯用兵之效也
较秦之所得/与战而得者/然后得一夕安寝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言得之 而无物以相之
诚不得已/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夫夷以近/险以远
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不随以止也
得双石于潭上/自以为得之矣/自以为得其实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记游者甚众/来而记之者已少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临川王某记 而告以成功
余是以记之
盛以锦囊 至莫夜月明
其意气之盛 故莫能知
故方其盛也
盛衰之理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或曰······
硿硿焉 或未易量
微波入焉/如乐作焉
以地事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始速祸焉
故曰弊在赂秦也/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夫夷以近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穴窈然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然视其左右
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乎
顷之,持地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
辟病之馆以贮之
轩东故尝为厨/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庭中通南北为一
余既为此志 不能得日/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余稍为修葺猫画虎 日过午已昏/日上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之/如在昨日/是日
为之声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谁为哀者
借书满架/读书轩中/吾家读书久不效 吾妻来归
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
日过午已昏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人往,从轩前过 妪,先大母婢也/先妣抚之甚厚
一日,大母过余
以当南日/崖限当道者/僻不当道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
他日汝当用之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封/人皆得以隶使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慷慨得志之徒
当其南北分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敛赀财以送其行
而又有剪发杜门 其辱人贱行
发其志士之悲哉
轻重固何如哉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扼腕墓道/道皆砌石为磴/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
道少半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余始循以人 及既上
回视日观以西峰/自唐显庆以来 皆不及往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
1其黄而陨 2自名秦罗敷
3槌床便大怒 4谢家事夫婿
5交广市鲑珍 6头上玳瑁光
7府吏马在前 8新妇车在后
9遂命酒 10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红藕香残玉簟秋 12出师一表真名世
13天气晚来秋 14楼船夜雪瓜洲渡
15孔雀东南飞 16勤心养公姥
17手巾掩口啼 18卿当日胜贵
19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0大江东去,浪淘尽
21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22樯橹灰飞烟灭
23楼船夜雪瓜洲渡 24日割月削
25一夫夜呼 26负而前驱
27仓皇东出 2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9事不目见耳闻 30义不赂秦
31函梁君臣之首 32抑本其成败之迹
33内外多置小门 34使不上漏
35雨泽下注 36东犬西吠/汶水西流
37前辟四窗 3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9济水东流 40垣墙
__41乳二世 42去今之墓而葬焉
43其疾病而死 44缇骑按剑而前
4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46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47日上,正赤如丹 48荣于身后
2、 动词活用
1逆以煎我怀 2栗深林兮惊层癫
3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李牧连却之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0而仆之
11安能屈豪杰之流 1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其稚枝
13必复之全之 1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 形容词活用
1多情自古伤离别 2纤云弄巧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寒蝉凄切
5空山新雨后 6艰难苦恨繁霜鬓
7镜中衰鬓已先斑 8兰芝惭阿母
9商人重利轻别离 10足以荣汝身
11便利此月内 12智勇多困于所溺
13而告以成功 14不能独完
1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7火尚足以明也 1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9借书满架 20激昂大义
2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1山多石,少土
23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4不能容于远近
2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6纵之顺之
27必复之全之
4、 数词活用
二三其德
五、言句式
1、非为织作迟 2、本长安倡女
3、秋以为期 4、恐吓信年岁之不吾与
5、誓天不相负 6、君既若见录
7、肇锡余以嘉名 8、自缢于庭树/仁宦于台阁
9、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转徒于江湖间 10、(吾)与子同袍
11、开荒(于)南野际/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送客(于)湓浦口/谪居卧病(于)浔阳城
12、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13、使(之)快弹数曲
14、都门帐饮(我)无绪 15、今宵酒醒(于)何处
16、银汉迢迢(织女)暗度 17、为仲卿母所遣
1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0、主人下马客在船工 2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2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5、赵尝五战于秦 2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9、而大声发于水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得双石于潭上
30、古之人不余欺也 31、石之铿然有声者
32、举(之)以予人 33、是故燕虽(为)小国而后亡
34、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35、有志矣,不随(之)为止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36、而卒(于)之/有碑仆(于)道 37、(吾)与尔三矢
38、盛(之)锦囊,负(之)而前驱/而告(之)以成功
39、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40、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有大石当(于)中流/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41、故莫能知(之)
4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3、泪牧以谗诛
4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6、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4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5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鸡栖于厅/尝居于此
52、其制稍异于前
5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5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55、谁为哀者
56、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7、明月(照)半墙 58、垣墙(于)__/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59、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60、哭声震动(于)天地/断头置(于)城上
61、(松)生(于)石罅/(余)与子颍坐(于)日观亭 62、(见)苍山负雪/复循西谷(走)
6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6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不能容于远近
6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66、亭东自足下皆支漫
六、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功尽弃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院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它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赋、比、兴:《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其事而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起来称“六义”。
3、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的特点一是句子长短不一,二是多用“兮”字。
4、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5、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归)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6、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子曹丕称帝后,追尊老爱幼为武帝。曹操重视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书。善长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7、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元亮,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顾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豪放飘逸,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有“诗仙”之称,享誉甚隆。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曾赞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9、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将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状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反映人民疾苦的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0、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时进士,元和三年(808)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骊,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早期词人中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名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1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还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匈奴族后裔。他的诗精练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益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封山、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13、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叹调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的风格。
14、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对词的解放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1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进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瓷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16、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7、李清照(1084~1155),南宋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敞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18、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财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19、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词风洁峻。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则,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20、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诗作颇丰,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21、豪放派·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姜夔、李清照等;代表作品如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22、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唐宁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嘉集》。
23、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2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5、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政治上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劲清新。主要作品集有《临川先生文集》。
2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卒谥文忠。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诗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所作多议论世事,切中时弊,以文章负一代盛名,时人称之为“文学泰斗”。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
27、“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的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28、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杰出的古文家。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著有《震川文集》。
29、张溥(1602~1571年),字天如,明末文学家,江苏太仓人。他自幼勤奋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录,反复六七遍,因此取书房名为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30、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号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师承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的弟子,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或“桐城三祖”(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而姚鼐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31、龚自珍(1792~1841年),字人,号定,清代仁和(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龚自珍全集》里。
看过" 高二语文第三册知识总结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