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是一门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发展历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二历史,仅供参考哦
关于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家与国就在政治上紧密相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 B.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C.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 D.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2.“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使知识分子地位不能上升
3.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4.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5.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6.《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B. 罗马天主教会
C. 封建主义的残余 D.工业资产阶级
7.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筹码
8、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成立后,要进行
A.社会主义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11、“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2.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13.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14.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15.《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16.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17.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18.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曾任侍读学士的恽毓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这表明
A、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B.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
20、某英国学者指出,“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服、枪炮和其他产品,而整个欧洲正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产业大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是反法战争的必然产物 B. 欧洲市场拓展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C.英国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 战争与工业化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21、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第一个五年计划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22.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利弊已被认识 B.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23.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24、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5、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
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部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4分)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界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6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A C B C A 6-10 C B A B C 11-15 C B C D B
16-20 D C C C B 21-25 A D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4分,共50分。
26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6分)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分)
(2)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任意三点得6分)
(3)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4分,如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7.【答案】(1)特点: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4分)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任意2点得4分)
(2)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任意2点得4分)
(3)区别:
市场范围不同: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
交往手段不同:两宋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
主导国家不同: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
出口贸易产品不同:两宋是以手工业的自然经济产品为主,近代以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
(任意3点得6分)
28答案:
(1)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分)
列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政策实施的策略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从政策实施的目的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政策实施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经济。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任意2点得4分))
(2)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经营的自主权。(2分)
(3)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灵活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4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参考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A.认识到分封制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B.强调分封制之下蕴含着大一统因素
C.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意在说明分封制推动中华民族形成
2.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表1,它说明殷商时代( )
表1
分类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动物狩猎畜牧 植物农事耕作 天象气侯时间 山川河流方位 战争兵器 服装居住 交通 文化娱乐 宗教 数量物性
比值(%) 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
A.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D.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3.“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
A.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B.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C. 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
A.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 B.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程序
C.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D.能够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5.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
A.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B.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C.铁业官营,加强专制皇权 D.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6.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人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 )
A.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B.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思想压制
C.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D.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
7.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图1)。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图1
A.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文学作品不能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8.表2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表2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交通运输发展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9.官与职分离,始于唐高宗朝,经唐中、后期使职差遣逐渐取代职事官,产生名实不相符的“紊乱”局面;宋承唐制,官与职分离更甚,致官、职、差遣离而为三,成为常态。对此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社会分工要求专业化官员 B.藩镇割据影响政治格局
C.统治者力图加强专制集权 D.官员互相牵制削弱地方
10.图2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图2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B.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C.民营手工业较快发展 D.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
1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B.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C.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D.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12.明人陈邦彦指出:“嘉(靖)、隆(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宦游来归,客或询其囊橐(指行李财物),必嗤斥之。”嘉靖以降,“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这可以说明( )
A.明朝从嘉靖时期走向了衰亡 B.明朝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明朝嘉靖以前政治清廉公正 D.明朝嘉靖前后政治形态的变迁
13.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C.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D.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14.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神话小说中的“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晚近(指从鸦片战争时期到建国这一段时间)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这种现象表明( )
A.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 B.民间文化促进了晚近道教的发展
C.民间思想需要借助外来宗教传播 D.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15.“平心而论,一个公民人数3万至4万的城邦,从事司法审判事务的公民常年保持在五六千人,比例如此之高,这看起来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但确实存在过”伪色诺芬在其《雅典政制》中提供的史料揭示了其中的一个奥秘:民众法庭主要是针对帝国范围内的属国人民而非雅典公民的。上述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 司法审判人浮于事,效率极其低下 B.具有维护城邦霸权的作用
C. 旨在服务于雅典帝国的军事扩张 D.实现了法律意识至高无上
16.罗马法规定:“奴隶可以为主人办事、经商……可以被立为继承人,公家的奴隶还可以立遗嘱;奴隶有权提起自由身份之诉,乃至被解放为自由人。”此规定( )
A.承认奴隶阶级完整的人格 B.体现了罗马法的民主性特征
C.蕴含了自然法的精神理念 D.改变了罗马奴隶社会的性质
17.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主要的社会条件是( )
A.演说术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人文精神的出现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8.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推动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C.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D.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19.航海家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主要说明( )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
C.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 D.新航路开辟是航海家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
20.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表3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
表3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中国海禁政策的松弛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1.图3是1771—1841年间英国粮食价格的浮动图(1800年=100),这反映了( )
图3
A.英国农业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B.英国的粮食价格变化幅度大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趋形成
22.表4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4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德意志诸邦/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A.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C.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D.19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3.自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在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期间,几乎所有的欧洲艺术史家都认为巴洛克艺术包括建筑违背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因而不予肯定。直到1886年终于有一位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挺身而出,说:“我经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认为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文艺复兴具有深远影响 B.学术领域派系斗争激烈
C.艺术的认可须假以时日 D.文艺复兴缺乏创新精神
24.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B.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D.确立了追求现世幸福的目标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
——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互动,为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科学文化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后,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法国科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出现空前繁荣。启蒙运动参与到民族主义话语对于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建构之中,在理论层面上阐释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哲学家们”还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着这些观念,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公共舆论中,民族主义已经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接受。
反思启蒙是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近代启蒙实际上抽离了人的信仰与道德,人的纯粹理性没有价值关怀。近代启蒙的后果是物质文明伴随着物欲的泛滥,并最终使人类陷身于疾病、灾害与诸多血腥的争斗之中,近代启蒙之后出现了传统社会不可能有的诸多灾难。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A、27B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7.A(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馐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9分)
27.B(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与改革,使道教从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发展为有相对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的成熟宗教,并由早期民间宗教团体逐渐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东晋的葛洪(284—364或343)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
东晋的葛洪一生成就很多,其著作主要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在《抱朴子•内篇》中他还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葛洪的主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官方化的时代背景。(9分)
高中二年历史科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B B C A D C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C B C A A D B A B
25.答案:(1)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4分)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4分)
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3分,任答1点即可)
(2)不同:古代希腊监察官可监察最高权力者,而古代中国监察官则是只监察百官;(4分)古代希腊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古代中国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4分)
原因: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3分)而古代中国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3分)
26.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合理;(3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6分)结论与论证相符。(3分)
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准确、简洁。②史实选用准确、有效,论据充分。③论述充分,能结合作用、影响分析。④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观点明确、表述不够准确、简洁。②史实选用准确、有效,论据不够充分。③论述不充分,史实与作用、影响结合不够准确。④逻辑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清楚。
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不准确。②史实选用不准确、无效。③论述不充分,不能结合作用、影响分析。④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相互推动、相互影响。(3分)
论证: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精神鼓舞了启蒙思想家探究社会问题,提出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一系列理论。
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出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一系列科学成就。(6分)
综上所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3分)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A】
答案:(1)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实行大小钱制;货币具有称量属性;半两钱在全国流通。(任答三点6分)
(2)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为后世币制奠定了基础;但货币在流通中逐渐减重变质。(任答三点9分)
27. 【B】
答案:(1)道教系统化官方化;推动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影响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任答两点6分)
(2)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趋势的逐渐形成;葛洪对道教的改造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任答三点9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3、《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述了李广一生,在汉文帝时期为中郎将,无所事事;
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被匈奴称为“汉之
飞将军”。这说明( )
A.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 B.时代变迁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C.英雄人物推动历史进程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战争胜负
4、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6、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这体现了( )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 理气同源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8、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这反映了( )
A. 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 B.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 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
9、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国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
A、 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 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10.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
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1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丙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经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文艺复兴的诸多著作 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诉讼程序的规范
C、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 D、法律形式的完整
13、雅典的公共嘉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部落刻上所有牺科者的名字,但并不标明他们的家世;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个人。这体现了雅典的( )
A、平等意识 B、公民意识 C、和平意识 D、人文意识
14、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 发现自我,追求自由 B.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 拥有美德,获得知识 D.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15、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6、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的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这表明( )
A、保守派认为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会威胁社会稳定
B、大小州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权力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C、美国独立初期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化
D、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8、“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这说明( )
A、 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 B、 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 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 D、 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19.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
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20、菲利普•费尔南德茨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提到,“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率先在养老金、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推行福利;英国在进行着对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使社会福利好像是国家的职责,这些又常常被认为是在抵御社会主义潮流的冲击。”19世纪晚期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
A、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会议决议
C、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欧美主要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
21、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
A、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2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23、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4、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10分)
材料二 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越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国家 途径 法律(标志) 国家政体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美国 独立战争 1787年宪法 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大革命)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德国 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德政体为例从君主和议会权力方面说明其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讨论的阶段。……从1873年德意志帝国修改宪法到1896年8月24日《德意志民法典》公布,在长达20余年的制定过程中,历经两个起草委员会、一个议会的专门委员会的讨论,两次把草案公布向公众证询意见;参加委员会的不仅有专门的法学家,还有经济学家与各种实务工作者,参加讨论的更是广泛,许多著名的法学家都提出详细的意见,从极不相同的角度提出批评性意见。……民法典公布后,同时或相继公布了一些必要的附属法律,这些法律都与民法典同时施行,最主要的是民法典的施行法,详细规定了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与各邦的邦法的关系,全面地、彻底地解决了、完成了制定民法典的任务——统一全德的私法。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说。德国民法典在其生效之时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最好的法典,我以为,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为当中。”——摘编自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民法典形成过程的特点。(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B A A D B A A B D B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B D C B C B D D A D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2分)
(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6分)
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4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或1点的,每点都只给1分。)
(2)历史背景: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朝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6分)
特点:租佃关系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6分)
26.(18分)
(1)差异:英国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国王“统而不治”(3分);德国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受皇帝制约,帝国议会权力很小。(3分)
原因:英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权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4分)
(2)长时间酝酿与讨论;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法典的制订;法学精英和民众广泛参与;制定附属法典和相关法典配合实施。(8分)
27.(12分)示例:
论题一: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3分)
阐述: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无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官员选拔权在礼部和吏部,并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一套客观的法则,甚至包括继承人的选任,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历朝实行的谏官制度对皇权专断产生了有效的制约和牵制。(9分)(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3分)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9分)(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