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
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一)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最高。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A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二)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特征:
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
1)线路: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意义:
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
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5.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
2)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3)影响:
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三)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