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在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考试之前,勤奋做试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试题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躅(zhí) 氛围(fèn) 自给自足(jǐ) 悄无声息(qiǎo)
B.挫折(cuò) 剽掠(piāo) 妄自菲薄(fēi) 訇然中开(hōng)
C.咋舌(zé) 强劲(jìng) 揠苗助长(yà) 济济一堂(jǐ )
D.质量(zhǐ) 刹那(shà) 自怨自艾(yì) 鞭辟入里(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笔画 不粘锅 轻车简从 一年之季在于春
B.渔具 功夫茶 以德抱怨 是可忍孰不可忍
C.泄秘 一番话 惹是生非 制之死地而后生
D.蛰伏 爆发力 牟取暴利 多行不义必自毙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 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 他多么正确, 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A.充盈 见怪不惊 尽管 只要B.充盈 漠不关心 尽管 如果
C.充斥 漠不关心 无论 如果D.充斥 见怪不惊 无论 只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的开通运营及全线的贯通,对于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人社部专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不公平。
C.为积极增强进口,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需求,明年中国将对78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
D.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5.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散文擅长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既富有想象力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D.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文写诗,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尚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器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
(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属:连缀,写作
B.煜辞以疾 辞:推辞,拒绝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 贻:赠送
D.擢拜左谏议大夫 擢:提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所得皆精理 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 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窃为大王不取也
D.穆国之良臣 句读之不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①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
②李生异日为廊庙器
③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④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⑤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⑥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D.李穆和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3分)
(2)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3分)
(3)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4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6分)
(1)心非木石岂无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走向地坛
陈启文
①每次到北京,我都要去地坛看看,不去心里会十分难受。但去了,又更加难受,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
②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一座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古园,她的存在仿佛只为衬托一种生命。当“活到了最狂妄的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时,史铁生无疑是极悲观的,绝望的,“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人间的节日”,史铁生想通了,把生死看透了。这样的“透”,是对死的重新发现与超越。冥冥上苍注定要让他走一条与常人不一样的路,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无论忍受怎样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他都将以一生的坚忍走下去,去迎接人生的最后一个节日。
③史铁生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是寂静的。他的寂静,是一个受难者受洗礼之后的状态,静得有容,静得博大精深,满盛着他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史铁生的作品里,很难看到机智的技巧,很难看到智力因素。如果说他的文章有什么非凡之处,那是因为他忍受的苦难比世间任何人都多。爱与受难,使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只向心灵逼近。
④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连讲起自己的病也会浅浅地浮现出一丝笑意。但只要往那把轮椅上一坐,他就有了立场。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但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含着爱。爱是他的立场,他的出发点,他的终极关怀。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那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他最该恨的地方,“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窗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就是在这样一个鬼地方,他落下了高位瘫痪的病根,但他并不追问自己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他记下了,当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时,“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爱,就这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文人往道德、精神的境界上拔。爱就是“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这碗“白馍”已经被多少作家放弃了,史铁生依然久久地捧着。
⑤史铁生不是文学教父,而是文学圣徒。读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一个受难者正用他滚烫的热血,静静地注入更多受难者的心灵,不是施舍不是恩赐,不是使自己获得安宁的仁慈念头,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与敬重。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里美的感受,美不是别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爱与受难的象征。
⑥多少次,我都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想去看看史铁生,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地坛。地坛现在早已不是一个荒芜冷漠的古园,它已得到了细致彻底的修复,剥蚀了的古殿檐头重新漆过了,坍圯了的一段段墙垣又砌起来了,苍松古柏犹在,野草杂树已被悉心剪除,那汉白玉筑的二层祭坛,少了阴暗发绿的青苔,更加耀眼瞩目,每一个角落都被早春白白的阳光照亮了。但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了,只充满了世俗喧嚣的快乐,每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
⑦史铁生没有来,听说他病得很重了。他已经没有力气摇动一辆轮椅走过来,他可能也从没想过要登上这个祭坛看一看,他的位置永远是一个偏远的角落,在那里“呆呆地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那个角落就是他的祭坛。那晚,我也一直站到了浮起月光的时刻,我一直看着他,他坐在轮椅上,那个一切都闪着银辉的夜晚,亮如白昼的月光照亮了他的侧影,轮椅和人都显出清晰的影子,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突然发现他是站着的,傲岸而挺拔,他使所有灵魂瘫痪的人都懂得了站立的价值,让整个世界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⑧我的脑子里猛然蹦出来一个想法:史铁生可能是中国作家中最健康的一位。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⑨是的,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
16.第①段中“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在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史铁生是站着的,请结合全文概括原因。(6分)
18.文章最后说道“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②自然段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内容,一方面展现了史铁生的极度悲观和绝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虽身患残疾却积极乐观的形象。
B.史铁生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有资格恨这个世界的人,但他却用“爱”来回馈社会,这是史铁生能赢得世人崇敬的重要原因。
C.文章第⑦段中,描述了月光下史铁生的形象,借助想象补充和丰富了史铁生在地坛思索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现在的地坛早已不是一个荒芜的古园,而是得到了彻底地修复,每年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此无论是史铁生还是本文作者都十分不满,所以史铁生说:“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E.文章以《走向地坛》为题,却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刻画地坛,而是着重在写史铁生,突出了史铁生灵魂的独立和高贵,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六、(11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供给侧改革”下定义。(65字以内)。(4分)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改革,它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必须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即优化产业结构;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1.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什么事“细节”。(不超过30字)(4分)
材料一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游轮起航后,船员突然发现船上唯一的望远镜锁在坚固的工具箱里,而钥匙却不在船上。船员们未加重视,他们认为没有望远镜不会对航行产生多大影响。然而,黑夜来临后,当船员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时,巨大的游轮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一头撞向了冰山,造成1522人丧生。
材料二 台湾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尺码已经卖完了,就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紧。他想,反正鞋子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优质的服务,使这家名牌店声誉大增。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没有前面的压力,会写得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天津初中语文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1.C
2.D
4.D(A语序不当,并列分句的顺序应为“对于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B成分残缺,在“不公平”后加“问题”;C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加”)
5.B
6.B
7.C
8.A
9.C解析:“贻”应为“遗留”
10.A 【A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B介词,凭……身份/介词,用;C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1.B 【(2)是王昭素的话,不能体现“至行”。(4)是对李穆的表彰,不能体现“至行”】
12.D 【应是“服丧未满后官复原职,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
13.(1)①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没有立刻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
②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置大事不会因为贪生怕死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
(3)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
14.(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1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分析2分,感情2分)
15.略
16.①史铁生像耶稣受难却解救了世人一样,虽自己是受难却安慰着更多的受难者。②地坛在作者心目中是史铁生的象征,作者一到地坛挪不开步子,抒发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无比崇敬的感情。③这句话统摄全文,奠定了一种崇敬的感情基调,为文末得到启发埋下伏笔。(每点2分,前两点从内容上理解,最后一点围绕结构而言。)
17.①史铁生能够在极度悲观和绝望中看透生死,超越生死,坚忍地走完一生。②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他写下的每一个字虽寂静却都深含爱。③虽然史铁生自己是一个受难者却用作品安慰着更多的受难者,对每一个生命珍惜敬重。(语意相近,酌情给分。)
18.示例:①所谓“自己的地坛”就是一个能让人“脱胎换骨”的地方,是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看透生死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有可能达到。(2分)(解说“自己的地坛”的内涵1分,说明到达的方法1分)
②现实中太多的纷扰,太多的诱惑,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追逐的时代洪流中。为了追逐想要的东西,突破道德底线者有之,以身试法者有之,愀然不乐者更是普遍。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才能真正追寻到生命意义之所在。(联系现实2分,联系史铁生对我们的启迪2分)
19.B.D(B.原文表述为“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而非肯定;D“对此无论是史铁生还是本文作者都十分不满”文中无根据)
20.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改革。
21.B
22.细节是一种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
23.参考立意
从老人的角度:(1)看淡结果,享受过程;(2)忘却已有成绩(成功),可以赢得新的进步;(3)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也同样重要。
从市民的角度:民族文化应留存、传承;
【参考译文】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的父亲咸秩,曾任陕西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途拾到遗物,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王昭素学习《易》及《庄》、《老》等书,尽力探究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王昭素还把自己所写的《易论》三十三篇传授给他。
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进士身份担任郢州、汝州的从事,升任右拾遗。宋朝初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被选任为洋州通判。李穆到了洋州,处理积滞的案件,没有拖延的诉讼案件。调任陕州通判,有关官吏要调用陕州租赋到河南时,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不听从命令,因此而被免职。又因为选拔官吏犯错误而被免除了在前朝的职务。当时他的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与兄弟共同学习,心志淡泊。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身份被征召。第二年,授予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来,文辞崇尚华丽,到李穆开始运用典雅方正的词语,全力矫正流弊。李穆与卢多逊曾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没有他喜欢的。”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太祖说:“确实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将要进攻讨伐江南,已经安排分派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于是就先征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其锋芒,应该仔细考虑,切莫让自己后悔。”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人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
太平兴国初年,转任左补阙。兴国三年冬天,加授史馆修撰、判馆事,皇上亲自赐给他金印紫绶。兴国四年,跟随皇上出征太原回来后,又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获赐衣带、银器、缯彩。兴国七年,因为与卢多逊亲昵,又因为替秦王廷美草拟朝辞笏记,被谏官所弹劾,降职授予司封员外郎。
兴国八年春,与宋白等共同执掌贡举考试,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从借贷,因此豪门大族敛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多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癫痫发作猝死,享年五十七岁。
李穆自降职授予员外郎到恢复中书舍人,入朝任翰林学士,再担任参知政事,直到猝死,不到一年时间。皇上听说他去世,哭着对近臣说:“李穆是国家的良臣,我正要倚重任用他,却突然去世,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追赠他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