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2)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
1.D 2.B 3.A 4.C 5.B 6.D 7.B 8.D 9.C (每题4分)
1.D(A踉——liàng B殊——shū C憔——qiáo)
2.B(寂寞) 3.A(苟,随便。) 4.C(应是“模模糊糊”。)
5.B(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6.D(第一处的句号用得不合适,应是分号。)
7.B (A第一句与前面的句子衔接不上;C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应排在第一句后面;D第四句是结论,应排在最后面。) 8.D(应是“小说集”) 9.C
10.(6分)
(1)而且( 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不但”与“而且”搭配)
(2)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结合语境可知,“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属于成分残缺,需要加上谓语“提升”)
(3)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区域”“城乡”之间是并列关系)
11.(16分)
(1)枯藤老树昏鸦(2)虽有嘉肴(3)百草丰茂(4)夜泊秦淮近酒家(5)开轩面场圃(6)归雁洛阳边(7)问渠那得清如许(8)学而不思则罔(每空2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2.(4分)示例一:讽刺贪婪的人。示例二:告诉人们太贪婪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意思答对即可)
古诗阅读(6分)
13.诗的一二句描写了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只答“雨前”“雨后”不得分,计2分)
14.“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 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答出联想和惜春之情各得2分,计4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15.(4分)(1)经过,过了 (2)逆流
16.(2分)C 17.(5分)(1)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疯狂)吗?(2分)(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 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3分)
18.(4分)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
现代文阅读(17分)
19.(3分)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20.(4分)
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③身在异国 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21.(10分)
(1)(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
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6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 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3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看过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的还看了: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2)
上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调研试题
下一篇: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