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我们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一)

  《梦溪笔谈》二则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课文大意(略)。

  随文练习

  一、1.A B B 2.D(一种) 3.(1)D(2)B(3)C(4)A 4.C5.(1)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2)十天后,子方虫全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3)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6.D(详略错位)7.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蛇吃老鼠,减轻鼠害等。

  二、1.A C A 2.(1)统治 (2)才,刚刚 (3)所以 (4)秘密地(5)赠送 (6)走,踩踏 3.(1)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4.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问题探究

  一、1.(1)制造方法(技艺) (2)到,超过 2.(1)指代开宝寺塔 (2)指代塔不正的原因 (3)指代向西北微倾的开宝寺塔 (4)结构助词“的”3.(1)(开宝寺塔)是工匠总管预浩所建造的。 (2)宋朝以来,这样的木工就只有他一个人罢了,到现在木工还都学习预总管建筑方法。(或以他为榜样)4.是指一个人。“都匠”是“工匠总管”的意思。 5.是同一个人。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文中“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见预浩与喻皓是同一个人。古人的名字往往有同音替代现象。

  二、1.作者的办法,是向当地老人请教。这种调查研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当地的老人只能证明海市蜃楼现象的存在,而并不知其科学原因。在今天,由于科学的发展,其秘密已被揭开了: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2.在海边。(据资料,在山东海边)

  小卡片

  示例:沈括是一位积极参加改革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博学多闻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一部中国文化科学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大意如此)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二)

  春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作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随文练习

  一、C

  二、1.烘托 拱门 哄骗 2.锦绣 绵绵 棉花 3.赶趟儿 淌水躺下 4.悄悄 稍微 树梢(不拘泥于这个答案)

  三、1.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高”用在各种物体、各种情况下均可。

  2.“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也不浓。

  3.“散”有分散的意思,比“开”字含义丰富。

  4.“抚摸”,写出了温柔的感受,“吹”则表达不出来。

  四、1.“近”准确地写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2.“钻”写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五、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多 2.密 亮 细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小草 雨中的行人 劳作的农民

  六、1.排比 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揭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

  2.拟人 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了。

  3.比喻 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色彩明丽的特点。

  4.引用 强调春天给予人们奋发向上的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动的力量。

  七、示例:夏天像栀子花,带来满园醉人的清香,它盛开着。夏天像蝉儿,热烈奔放的,唱着,飞着。夏天像即将成熟的稻子,有着饱满的穗子,带给我们收获的希冀。

  八、夏草: 绿油油的青草,无比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秋草: 大地上黄苍苍的野草,像喝饱了甜酒的醉汉,东倒西歪地摇晃着。 冬草: 土地裸露,一些折断了的像钢丝一样的枯草,被风吹着在地上滚动。(这答案只是示例)

  问题探究

  一、1.(1)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色的,但作者采用引用和比喻手法从触觉角度写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2

  )从嗅觉的角度将无味的春风写成是有气味的。(3)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用“繁花嫩叶”一词写出了春风轻拂下的色彩;又通过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鸟鸣”和“牧童的笛声”,写出春风中和谐悦耳的声音。

  2.从内容上看,两个语段都写出了春风的“暖”“湿”“软”的特点,但是,李准还写出了春风的“尖利”和不安分的动感(像喝醉了酒似的使劲地舞动着她满身的嫩油油的枝条)。可以说,朱自清的春风是南方的春风,而李准的春风则是北方的春风。从写法上看,两者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不同的是,除了用触觉写春风外,朱自清还从嗅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李准则从视觉的角度写春风。

  二、1.颂(赞)、惜(怜) 我不愿,不甘,不能,让这钻石般流光溢彩的花季虚无地远去。

  2.所有的鲜花都能长成果实。

  3.富于感情的赞颂、歌颂。

  4.本文最主要写作特点是拟人化的写法,给“花”予生命,把“花”当做人来写,以第一人称,来抒发感情。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也很感人。

  5.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要做能开花,也能结果的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成果出来,不图表面轰轰烈烈,而实际空空如也。(大意如此,不求统一答案)

  小卡片

  建议背诵篇目:唐·孟浩然《春晓》、唐·杜甫《春夜喜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唐·杜牧《江南春》、宋·寇准《江南春(波渺渺)》、宋·黄庶《探春》、宋·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明·杨基《春草》、清·王士?《初春济南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三)

  《论语》十二章补充习题答案

  一、

  1. 悦 愉快

  2. 惘 迷惑

  3. 怠 疲倦

  4. 又 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

  1. 按时

  2. 检查,反省

  3. 规矩

  4. 忍受

  5. 粗粮

  6. 改变,换

  三、

  1. 表转折,却

  2.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 哉:叹词,啊

  4. 用在句末,了

  四、

  1. 30

  2. 40

  3. 50

  4. 60

  5. 70

  6. 耄耋:80

  7. 鲐背:90

  8. 期颐:100

  五、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

  不是。仁者需具备大智慧,人格魅力,慈爱之心。

  二、

  乐:就是以学习为乐,爱好学习。

  启迪:人们只有真正的热爱学习,学习才能得到大智慧。

  三、

  1.

  (1)教诲,教导

  (2) 以……为耻

  (3)通“志”,指记住

  (4) 满足

  (5) 启发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3.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3)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4.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答案

2.7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

4.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

5.7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218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