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
全册教案
第一课、一起长大的玩具
第二课 捅马蜂窝
第3课 海鸥乔那坦
第4课 只要翻过那座山
第5课 望天树
第六课 《诗两首》
第七课 短文两篇 《蝈蝈》、《空山鸟语》
第八课 故乡的桂花雨
第九课 羚羊木雕
第10课 最后一片藤叶
第11课 《理想》
第12课 袁隆平的“寻梦园”
第13课、《航天女英雄》
第14课、《体育颂》
第15课 长城万里行
第16课 《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17课 牧鹅散记
第18课 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
第19课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
第20课 写在雪地上的书
第21课 《猎狐》
第22课 《两小儿辩日》
第23课 枭逢鸠、穿井得人
第24课 晏子故事两篇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第26课 蜀鄙二僧
第27课 河中石兽
第28课 木兰诗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
第一课、一起长大的玩具
【教学构想】 玩具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一起长大的玩具》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的文章。
解读此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玩具具有着如此情绪的原因是关键。
1.童真、童趣 天真、无邪、单纯、热情、好奇、无忧无虑、快乐是人的一生最留恋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眼里,过节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有玩具是快乐的,而能够亲手做一样自己颇为自得的玩具更是乐在其中。猪蹄儿灯的乐趣在于制作。首先是制作的材料来之不易。只有过节才杀猪,杀猪才会有猪蹄儿壳和猪油,盼望、兴致勃勃、觊觎、死乞白赖获取的过程和心理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其次是制作。要棉捻、找高粱秆,裹、劈、夹紧则表现出孩子们的专注、熟练和兴奋。最后是结果。提着自己亲手做的比别人都照得远的灯,那种不加掩饰的成就感,那种自得和骄傲确实感染人。抽陀螺的乐趣在于抽打中的征服性和进攻性。“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孩子的好胜性格,那种快感和满足在陀螺滴溜滴溜转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再看兔儿爷。兔儿爷给孩子们的是亲切、温顺、可爱,尤其是兔儿爷身上的童话色彩。“温顺的性格”触发了孩子们的温情,而其童话色彩则引发了孩子们的浪漫遐想,能够“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则以它的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喜爱。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类玩具所以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它所引发的童真、童趣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2.思考、感悟 玩具总是伴随着游戏留在记忆里,这其中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悟。你看,“最值得骄傲的事,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自己动手创造的东西最有价值,不是在制作和结果中感悟到了么?“一说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强烈的民族感情不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么?兔儿爷的温情让孩子们知道了温情最美,兔儿爷的童话色彩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么?由此可见,有感悟才会有深深的记忆。
3.丰厚的文化背景 对作者凝聚在玩具上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不妨将视线透过玩具投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你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中国民族大年三十传统灯会,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从小小的玩具上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文章的语言朴实、生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具有孩子特点的语言感情色彩浓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各种新的观念,新的事物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多读一点像《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别人童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的经历,就能够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冷静。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安排] 讲,讲讲自己喜爱的玩具并作出喜爱的原因。 说,说说三篇文章所记叙的内容及作者喜欢玩具的原因? 想,想想作者为什么到了成年还不能忘记儿时的这一段经历?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评,评评不同时代的玩具,评评不同时代的孩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果你这时走入大商场,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玩具的特点么?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①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扩大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唱碟等。③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④能够对玩具进行描述,体现出现在玩具的特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对的办法: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告诉学生表达应有理有据。②明确玩具的概念: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如唱碟、游戏软件就不是玩具。③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帮助学生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④提示学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表达。
3.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觊觎、慷慨、泥塑、拂、削、遐想、甲胄、拽、怠慢、死乞白赖)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学情估计:《猪蹄儿灯》、《抽陀螺》有记叙的事情,又有标题提示,所以概括起来较容易。而《兔儿爷》没有相对集中的事件,所以把握内容难一些。
应对的办法:提示学生扣住标题思考,文章的内容一定是写兔儿爷,再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第二自然段中“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领起了下文几个段落。而第五自然段“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的小白兔的温情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一句概括了这几段的内容。经整合由此推出《兔儿爷》一文的内容是写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明确文章内容:①自己制作猪蹄儿灯。②抽陀螺。③兔儿爷因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④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提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你觉得作者倾注情感最多,最值得我们去揣摩、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三个词体现出这一重点内容? 自己制作猪蹄儿灯(过程) 抽陀螺(感觉) 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了我们浓厚了兴趣(原因) 根据重点提示仔细研读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句子“我喜欢……是因为……”回答出作者喜欢这三样玩具的原因。 明确:①我们喜欢猪蹄儿灯,是因为猪蹄儿灯是自己制作的,照得比别的灯远,它让我们很骄傲。②喜欢抽陀螺,是因为抽陀螺的感觉很刺激,很解气。③喜欢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很温情,而且有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外观造型。 第二课时 1.课堂活动: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情估计:①认为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欢。②没有现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没意思。不喜欢。③抽陀螺还有点意思,人与陀螺较劲,比较喜欢。
2.课堂讨论 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式: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一小组要有探究的结论,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 可有以下结论:①制作猪蹄儿灯热情和执著让作者难忘,那是多么真挚的一种情感。
②在制作中让作者体验到了只有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感到骄傲。③猪蹄儿灯乃人们的创造,因地制宜的创造,多么让人佩服的聪明才智。④不仅是猪蹄儿灯,还有那年三十的灯会上的多姿多彩的灯,不也传达出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吗?你难道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⑤抽陀螺的刺激不体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吗?⑥抽陀螺,抽汉奸,多么鲜明的让人感动的民族感情。⑦在冰上抽打陀螺时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
⑧对兔儿爷的喜爱缘自于兔儿爷的温情,善良的心境让人留恋。⑨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⑩大人们拜月,孩子们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 师生共同小结:是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纯洁的内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长的感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
3.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师小结:阅读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交流又使我们思想得以升华。对那些土气,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对童年时光有关玩具的回忆、思考。玩具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所以作者说是一起长大的玩具。 4.作业 以“我和玩具”为题写一篇文章。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三)
第二课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五)、主题升华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按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过渡: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五、重换题目,育人训练。(回文读书,深入理解) 1、请你自己读书,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捅马蜂窝”这件事,想一想,我们还能不能在环几个其他的题目呢? 发生在我家后院的事难忘的教训难忘的一件事我和他们童年趣事 2、趣:什么有趣?捅马蜂窝无家可归被蜇三年才来 “趣”:经事明理人生回忆马蜂可爱的家 六、品味词句,动笔书写 这篇文章中又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再动笔抄一抄。 七、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