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一)

  《山中避雨》

  课标要求:

  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教学重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重点)

  3、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

  【自主先学】(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仓皇( )寂寥( )趋之如归( )冗长( )弄堂( ) 工尺( )和唱( ) 陶冶( ) 萍水相逢( )嘈杂( ) 怨天尤人( ) 乐以教和(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

  寂寥、怨天尤人、嘈杂、冗长、望洋兴叹、陶冶、萍水相逢

  3、《山中避雨》选自《 》。丰子恺,现代 、 、

  、 、 。

  4、本文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5、熟读课文,能概括本文主题的语句:

  完整地阅读课文,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更深刻地领会主题“乐以教和”。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问题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请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体会。

  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决定着课堂听课效果。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遍,写上段序。在整体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先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写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完后,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质疑、讨论。这是个开放性的较灵活的题。

  3、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找线索,找人物心情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这样就容易了。在讨论交流中完备自己的理解。

  4、“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叙述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题型是对具体句子的理解,一般是前三句子,后三句联系起来理解它的具体所指。比较容易。

  5、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本文一种重要写作手法——对比。理解文章的主旨,先交流再给予参考答案。

  7、语言品鉴:

  (1)“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的“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的运用。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习惯搭配,或者逻辑性。还有是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这是个难点。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再点拔。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从句式角度品鉴)

  学习修辞手法及作用。

  8、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情感线索是什么?

  这一题在第3题的讨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

  【课外链接】1、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或激昂,或悲愤,或娴静,或热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曲目,请举出一两例,并说说给你的感觉。(丰富学生学习的视野。)

  2、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丰子恺作品。

  【交流展示】口头说文,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扣题说文,突出所见之景与触景而生的情。可以小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我的学习收获】(内容、写作)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二)

  【检测延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寂寥( ) 冗长( ) 和着歌( ) cáo杂( ) 陶yǐ(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苦闷万状。( )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 )

  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

  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

  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第1题是检测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情况。第2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情况。课堂做完后再校对。

  3.课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3分)

  考查记叙文的顺序和对比写法的掌握。起强化作用。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尽情默读、有小声自由读、有快速浏览、也有全班放声朗读,在教学重点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时,我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苦雨荒山闹得十分的温暖”是怎么闹的?歌声如何能使荒山温暖?这样,我引领学生不断地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不仅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不仅读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仅读出了画面,也读出了美的意境。另外教学中力避掰开揉碎了教,力求在整体把握散文意境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学习人情美的这部分,我也是引导学生先去感受写了哪几个画面,接下来再去学习。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三)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故事梗概。

  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3、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杞人忧天,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三家村”气氛发生的变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后来作者拉琴两个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连“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最后“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变化的原因是“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4、考虑句子的作用,应结合上下文。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说明时间的流逝,天气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出两个女孩因长时间避雨而落寞苦闷的情绪,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这句话是作者触景生情,发自内心的感叹。作为艺术家,这次拉琴的环境与往日不同,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两个小女孩,都是素不相识的山村青年,是琴声和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

  6、运用比较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主题。如: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这几组比较,印证了“乐以教和”,并使这一古语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7、(1)这里首先强调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再深一步体会,这“温暖”二字,似在写环境的温暖,其实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他的一种欣喜之情。至于中间的一个“闹”字,则显示了一种毫无拘束的气氛,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如用“变”“唱”等来写,就远不如闹来得生动。

  (2)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是处处可见。另外,连说四个“有之”,又起了强调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8、 1.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应——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2.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3.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检测延伸】参考答案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 3.时间;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179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