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starter1名师教案
英语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英语starter1名师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英语starter1名师教案范文
Unit 1 Good morning!
一.教材分析
Go for it!学生用书每个单元包括Section A, Section B 和 Self Check三个部分。它将话题,功能和交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Section
A 为基本的语言内容,并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使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Self Check 供学生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对现阶段的英语水平,即对本单元的语言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它的编排虽然仍以单元为单位,但是以TBL语言教学模式的板块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灵活组织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Starter Unit 1 是Go for it!预备篇三个单元的第一单元。预备篇是为了使那些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更好地使用本套教材而编写的。它的主要内容为26个字母和最基本的英语日常用语。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
1. 学习Aa --- Hh八个字母。
2. 学习八个人名。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3. 学习打招呼的用语:
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4. 学会问候熟识的朋友和应答:--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二.教学设计思路
Go for it!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真正体现:“Learn by doing. Learn by using.‖ 这一教学原则。但是在Go for it!的教材上,每个单元只有一个总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既没有具体的课时数安排,也没有分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所以,对教师来说,有更大的自由度来灵活运用教材,为自己的学生来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在Go for it!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对教学内容所作的任何调整和取舍,都应该是合理的。这也更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Starter Unit 1是该教材的第一单元,又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单元,总体内容不多,也不是很难,关键是做好一个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让没基础的同学克服心里的畏难情绪,感觉到英语不难又很有趣;让有基础的同学更进一步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Starter Unit 1教学重点:
Aa --- Hh的字母教学。
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教学难点: 课本中英语人名的学习和大、小写字母的学习及书写。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配在4个课时中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 1a, 1b, 1c
第二课时;完成 2a, 2b,2c, 2d, 2e
第三课时:完成 3a, 3b, 3c, 3d
第四课时:完成 4a, 4b, 4c, 4d
三.教学目标
A. 语言知识目标
1. 词汇: Letters Aa --- Hh
八个人名 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2. 句型: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B. 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初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灵活运用初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C.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策略
1. 以趣激学:采用做游戏和猜谜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
参与热情。
2. 以放促学:开放地处理教材,插入大量有趣的图片、增加多种趣味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搜集的图文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整合。
3. 以任务导学:以话题为纲,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交际为方式,培养学
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学习策略
1. 交际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 资源策略:学会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
3. 认知策略:主动思考(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大胆实践,及时反馈。
4. 调控策略:通过课堂反馈,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
策略。
六.教学过程
Starter Unit 1教学重点:
Aa --- Hh的字母教学。
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教学难点: 课本中英语人名的学习和大、小写字母的学习及书写。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配在4个课时中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 1a, 1b, 1c
第二课时;完成 2a, 2b,2c, 2d, 2e
第三课时:完成 3a, 3b, 3c, 3d
第四课时:完成 4a, 4b, 4c, 4d
三.教学目标
A. 语言知识目标
1. 词汇: Letters Aa --- Hh
八个人名 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2. 句型: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 I’m OK.
B. 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初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灵活运用初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C.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策略
1. 以趣激学:采用做游戏和猜谜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
参与热情。
2. 以放促学:开放地处理教材,插入大量有趣的图片、增加多种趣味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搜集的图文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整合。
3. 以任务导学:以话题为纲,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交际为方式,培养学
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学习策略
1. 交际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 资源策略:学会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
3. 认知策略:主动思考(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大胆实践,及时反馈。
4. 调控策略:通过课堂反馈,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
策略。
六.教学过程
Period One(1a--1d)
Teaching aims:
1.识别和掌握八个人名。
2.学会早上见面打招呼的用语。
Language points.
1.词汇: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2.句型:Hello! Good morning!
Difficulties: 八个人名的掌握
Step6. Work on 1b.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s repeat.
Make a name card like the teacher’s by themselves and learn how to read their own names.
Period Two ( 2a-2e )
Teaching aims:
1.学会正确朗读和书写Aa-Hh八个字母。
2.了解一些常用缩略字的含义。
3.巩固所学的八个人名。
4.记住自己和同伴的英文名字。
Language points
词汇:自己和同伴的英文名字。
Difficulties: 八个字母的正确书写和记住尽可能多的名字。
Step3. Learn the letters. (Work on 2a—2d)
1.Listen and repeat the eight letters.
1.Put all the big letters in order.
2.Find the big letters for these small letters.
3.Listen and number the letters they hear.
4.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se big and
small letters.
5.Write the small letter for each big letter.
英语教学语言缺失影响及对策
1.缺失理论概述
1.1缺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71年,学者伯恩斯坦第一次提出缺失理论,他关注英国二战后大众教育公平的课题,所以他认为升学考试更注重能力而不是社会背景。但在现实中却明显发现,社会下层家庭子女升入重点中学和知名大学比例偏低。他本人以伦敦城市大学教课为经历探讨社会因素以及语言关系,他了解到下层工人阶级愿意使用通俗受限性语言,中产阶级愿意使用正式的解释性语言。在研究中他证明,30%的下层工人阶级只使用限制性语言,中上层社会家庭根据情况选择这两种语言。正式因为如此原因,下层社会求学者升学难度更大。1997年,学者斯特恩基于伯恩斯坦的理论,阐述阶级差异性带来的教育和语言使用的差异性。目前西方国家学校教育是以中产阶级为主,客观上中产阶级语言成为教学的主要语言。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入学前教育中,已经适应了此种语言表达方式,这也会让他们学习适应性更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加速,但是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现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8.73%,新增的城镇人口中有很多是来自于农村。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很多子女是来自于下层阶层。这些家庭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整体教育程度偏下。这也在客观层面上产生众多的教学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社会阶层属性所带来的外语学习影响
1.2缺失与语言教学的相关研究
1964年伯恩斯坦在伦敦教育学院开展社会学研究,对社会阶层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1975年时,学者波斯塔尔发现中小学法语教学时,学习成绩和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出正比关系。在1989年学者普雷斯顿发现,带有社会阶级的语言和和外语介词发展表现出惊人一致性。1990年,学者奥尔西坦、肯普、肖哈密、洽涛调查以色列196名7年级学生英语二外的学习,将学生分为两组研究发现,母语语言学习认知强度和二外呈现出强相关联系。1990年,英国学者布里斯托尔研究23名中学生家庭条件和外语学习成绩时,发现它们呈现出强相关。1991年,学者霍洛布朗、兰伯特、杰纳西等研究美国辛辛提那市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学生时,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外语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别。与此同时将会发现,青春期前的学生们在学母语时学外语,个体间没有太大差异。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为了教育公平可以有针对性的化解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语言学习差异问题。
1.3缺失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论证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差别不是导致外语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们世界观和学习经历。有些学生因为生活语言和学习语言不一致产生交流的障碍,从而造成学习竞争的不适应。教师要让这部分学生群体更早的了解学校教学,缩短和同龄人的学习差距,这种现象也称之为缺失,分为语言缺失以及文化缺失两种类型。本文重点研究下层社会家庭求学者的语言缺失问题,通常来讲,中上阶层家庭受过更好的教育,更加注意用词的恰当性,这也是会产生代际的影响关系。也正是由于此类原因,才会造成下层社会家庭语言学习的困惑和障碍,这种学习确实体现在多方面的影响,更是能够在学习交流中体现出来。文化缺失定义是求学者出现明显的文化语义缺乏,造成这些学习群体在交流和理解上的整体不适应,这也会深远的影响着多方面的学习和多元化的了解,成为现今相关领域教学的重要改革突破口。
2.关于缺失的实证研究
2.1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1、2假设中的文化缺失以及3、4假设中的语言缺失,这也是广泛体现在中国下层社会阶层求学者的真实状态。(1)下层社会阶层学生在和中上阶层学生话题写作对比中词汇量不足。(2)下层社会阶层学生在和中上阶层学生话题写作对比中立意更简单。(3)下层社会阶层学生在和中上阶层学生话题写作对比中用结构简单的句子。(4)下层社会阶层学生在和中上阶层学生口语表达对比中地方口音影响更强烈。
2.2研究对象
本文以桂西北某市高中某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选择假期时间进行外语学习,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趋向于多元化。本文以生源调查表为区分方式,了解家长职业、教育环境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没有严格的具体划分标准。为了简化研究方式,重点考量家长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在此将中上阶层划分为大专以上学历且从事脑力劳动者,将下层分为高中以下学历且从事体力劳动者。
2.3研究工具
本文收集通过写作、课堂教学、课后调查的数据,然后进行相应的分析。先让学生写关于网络、学生迟到等两篇故事文章,在学生们朗诵时观察地方口音。教师会批改作业,根据文章或者发音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分析和探讨,试图了解最深层次的原因。
2.4数据收集与分析
学生们前来培训时需要先根据入学前考试成绩进行班级划分,客观上便于大众的研究。实验班以复习初中语法作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串讲高中重点语法知识,对学生进行高中学习策略培训,进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前4个单元的学习,每天授课4节课。在培训的第7天、第8天连续2天用2课时进行写作培训。在研究中力求找寻学生语言缺失、文化缺失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授写作前进行背景介绍,先不强调学生们协作讨论,教师在学生写作时给予提问学生必要的回答。两个命题作文,一个是网络的利弊,另一个王芳上学迟到两小时,对其迟到原因续写故事。教师让学生朗诵自己的文章,以此了解学生是否受到口音影响,然后最好研究记录。之后教师让学生在作文末尾署名,收集学生文章,进行计算机数据整理。最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当面采访并做好记录,主要内容涵盖着作文优缺点分析、写作难点研究、家庭背景、家长期望等方面。
3.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本文分析,本人发现在王芳迟到原因故事续写中,学生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词汇量差别,在80个单词量中行文通畅,表达准确。不同学生的写作差异主要是体现在思考方式、用词造句等层面。由于中上层家庭学生平时有更多的条件融合到英语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创作观点更具开拓性和新颖度。譬如他们构思的迟到原因如下所述:看欧洲杯兴奋到失眠,上学途中遇到外星人,也是展现在语法和句子难度等方面,前者或上网查询资料或找教师沟通,后者则缺乏这种状态,表现出明显的语言缺失状态。在写上网利弊话题作文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更明显,后者平时在家上网机会少(有些学生会偷偷上网吧),所以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网吧经历,词汇量偏少,还有三个学生没有上网经历。前者对网络生活非常了解,在享受网络世界便捷的同时,也提出很多具有创建性的负面影响思考,无论是从词汇来讲,还是从构思分析,中上层社会家庭学生此篇文章创作效果远胜于下层社会家庭学生。在研究语音方面时,下层社会家庭学生主要以地方语言交流为主,除了在学校学习时段外,他们的口语表达受到方言的影响。中上层家庭学生不仅是在学习中,就算是在平时生活中常用普通话,条件好的家庭会拥有家庭教师(外籍教师),他们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本人要求所有学生都朗诵自己的文章,在观察中做好记录。通过研究证明,下层社会家庭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常常会出现错误语音表达的问题。譬如有些学生h错误发音到fl,将hurry错误发音为furry。本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很多下层家庭学生在探讨两个作文写作内容时,思维明显受到写作内容的限制。由此可见,主流的中产阶级教育方式会对下层社会家庭学生学习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是需要教师有效的干预和指导。在研究中发现,下层社会学生在与中上层社会学生话题写作对比中,表现出不会创新、词汇简单、写作量少等问题。下层学生更愿意选择简单结构的句子。同时,在二者朗诵比较中,下层社会学生口语表达容易受到口音影响。
4.结束语
本文先整体概述缺失理论的定义、发展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提出两种缺失类型,分别是语言缺失和文化缺失,接下来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国中学生这两种缺失现象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完善,以此达到教育趋向公平的追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干预策略:(1)课程标准确定倾向于弱势群体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课程标准执行方式。(2)完善现有教学设施建设,凸显出城乡一体化标准,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规避文化缺失现象。
七年级英语starter1名师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