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
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还可以给七年级生物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小编整理了关于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利用学习资料,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通过观察、阅读、自学、讨论和总结,
3.描述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4.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激励自己更加有效地学习。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足球“点球大战”的精彩片段;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有关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
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神经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生动的足球“点球大战”精彩片段并思考:守门员应具备什么样条件才能准确扑到足球?哪个因素最重要?
1.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能说明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快慢呢?
创设情境,把精彩的足球“点球大战”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出反应速度的概念。
1.3做小游戏,测定反应速度。
思考:要顺利完成本游戏,身体各部分应该怎样默契配合?
组织学生做小游戏(如接直尺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感受,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题。
1.5资料分析
①脑血栓②脊髓损伤③扭伤④肿瘤
个人阅读资料,诊断病情。
小组会诊,针对资料产生疑问及联想,进行交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小组派代表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组内成员补充。
总结出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1.6大屏幕显示甲、乙、丙、丁四位患者的病情,指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希望。
引导学生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①观看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
观察教材中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图。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分类记录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②小组汇报,大屏幕展示表格,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提供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从整体上感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指导学生设计表格。
引导学生围绕表格设计展开想像,选派几组有代表性的展示,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强调脑、脊髓的功能。
3.神经元的组成及功能
3.1观察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区分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
交流讨论,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补充,组间评价,畅所欲言。
3.2观看神经元组成和功能的录像。尤其要反复观看“传导”的慢镜头,深刻体会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启发学生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给予评价。
3.3播放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报。
4.你所知道的有关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哪些?怎样预防?
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有哪些情况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安全建议?
组织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
学生提出一些安全建议,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寄予期望。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
初中理科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在江、浙两省已施行多年。在生物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知识本身的维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建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课程综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初中生物学科降低中考难度,改编教材,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拓展教学资源来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3]张建龙.2001.综合理科与生物学教师适应性问题.生物学教学,26(6):19~20
[4]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200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5
201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