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

  化学知识基本都是基于实验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一)

  酸的用途很广泛:

  1. 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帮助消化。

  2. 硫酸: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等;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

  3. 硝酸:主要应用于制造化肥,以及硝酸盐工业。

  4. 醋酸: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也可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

  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碱的用途

  常见的碱的用途:

  1. 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实验室中可作干燥剂。

  2. 氢氧化钙:用于建筑业,制漂白粉,改良土壤。常用于实验室二氧化碳的检验。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二)

  非金属化学性质是:

  1.与金属反应 绝大多数非金属能与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盐、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反应的难易是:强强易,弱弱难。典型的金属与典型的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2Na+Cl2=2NaCl

  3Fe+2O2→Fe3O4

  3Mg+N2→Mg3N2

  金属活动顺序表里的金属都能与F2、Cl2反应,除Ag、Pt、Au外都能与Br2、I2反应,除Pt、Au外都能与S反应,以上均生成无氧酸盐。

  注意:2Na+S=Na2S,Hg+S=HgS较易。

  2.与非金属反应

  ①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以极性键形成气态氢化物,水是液态)。反应的难易是:强易弱难,强稳定。 即使在温度 H2+Cl2→2HCl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大多具有还原性,其规律是:强者弱。

  ②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除NO、CO外,皆为成盐氧化物。反应规律是强难弱易,卤素不与氧气直接化合,具有强还原性的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容易。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其最高氧化物中除CO2为气体外,其余皆为固体。 S+O2=2SO24P+5O2=2P2O5 非金属单质形成氧化物的由易到难的程度:P、S、C、Si、N、I、Br、Cl。 40℃左右白磷燃烧,300℃左右煤(C)着火。C、Si可在空气中烧尽,N2在2000℃左右才和氧气化合。I2、Br2、Cl2不与氧气直接化合。

  ③与其它非金属反应

  2P+3Cl2=2PCl3

  2P+5Cl2=2PCl5

  Si+2F2=SiF4

  C+2S→CS2

  (3)与水反应

  2F2+2H2O=4HF+O2­(置换)

  Cl2+H2O=HCl+HClO(Br2、I2相同)(歧化)

  C+H2O(g)→CO+H2(水煤气)

  (4)与碱溶液反应

  X2+2NaOH(稀)=NaX+NaXO+H2O(注意:F2例外)

  3X2+6NaOH(浓)=5NaX+NaXO3+3H2O(注意:F2例外)

  3S+6KOH(浓)=2K2S+K2SO3+3H2O

  Si+2NaOH+H2O=Na2SiO3+2H2­

  P4+3NaOH+3H2O→3NaH2PO2+PH3­

  (5)与氧化性酸反应 不太活泼的非金属C、S、P、I2等具有较强还原性,可被硝酸和浓硫酸等强氧化性酸氧化。

  C+2H2SO4(浓)→CO2­+2SO2­+2H2O

  C+4HNO3(浓)→CO2­+4NO2­+2H2O

  S+2H2SO4(浓)→3S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3P(白磷)+5HNO3(稀)+2H2O=3H3PO4+5NO­

  I2+10HNO3(浓)=2HIO3+10NO2­+4H2O

  (6)与氧化物反应

  ①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具有还原性的非金属与具有氧化性的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2CuO→CO2↑+2Cu

  C+FeO→CO↑+Fe

  Si+2FeO→SiO2+2Fe

  H2+CuOH2→O↑+Cu

  Na2O+O2=Na2O2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H2O→CO+H2

  2C+SiO2→2CO↑+Si

  3C+SiO2→2CO↑+SiC

  2F2+2H2O=4HF+O2­

  C+CO2→2CO

  2SO2+O2=2SO3

  2NO+O2=2NO2

  (7)与无氧化酸及无氧酸盐反应 按非金属的活动顺序发生置换反应(强代弱)。

  2NaBr+Cl2=2NaCl+Br2

  Br2+2NaI=2NaBr+I2

  Cl2+Na2S=2NaCl+S

  2H2S+O2=2H2O+2S

  2H2S+3O2→2H2O+2SO2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复习(三)

  电解原理

  电解就是将两根金属或碳棒(即电极)放在要分解的物质(电解质)中,然后接上电源,使电流通过液体。化合物的阳离子移到带负电的电极(阴极),阴离子移到带正电的电极(阳极),化合物分为二极。

  电解过程

  用电使化合物分解的过程就叫电解过程。

  水(H2O)被电解生成电解水。电流通过水(H2O)时,氢气在阴极形成,氧气则在阳极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向阴极移动,溶于水中的矿物质钙、镁、钾、钠……带正电荷的离子,便在阴极形成,就是我们所喝的碱性水;而带负电的离子,在阴极生成。

  电解水实验:

  1.实验现象:

  (1)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接负极一端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是接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2倍。

  2.产物检验

  (1)正极一端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2)负极一端的气体能燃烧,并看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证明气体是氢气。

  3.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4.注意事项:

  (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者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加快反应速率。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会小于1:2,是因为氢气难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开始产生的氧气有一部分溶于水,实验时间越长,

  其比值越接近1:2。

39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