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政治>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16课教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教案在理论与实践的揣摩中,更能促进初二政治教师呈现出一节好课。这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16课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鲁教版八年级下政治16课教案

  第十六课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一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

  ②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宣传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

  ③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能力:

  ①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认识宪法的作用及其法律地位,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③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三)知识:

  ①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

  ②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

  ③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二、教学重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三、教学难点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1、查阅宪法宣传日的主题;

  2、了解宪法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情景表演:“法律家庭聚会”

  (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他们按乐队的形式排列。)

  同学请思考:在法律聚会中,宪法与普通法律有不同吗?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有众多兵种组成的军队,那么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个比喻合适吗?你还能举出另一个比喻来吗?

  小结:不同。如果把所有法律比作一个配有多种乐器的交响乐队,那么宪法就是这个乐队的指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出示课题)把全班同学分为七组,现场模拟表演一场“法律家庭聚会”。

  学生思考,感知,讨论,并展示。

  (3分钟)

  (二)分组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目: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情境活动:

  结合图片自主学习课文第84-85页,

  (通过图片、材料学生体会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的不同)

  投放材料:

  材料一:宪法序言中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宪法第一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第一条第2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材料二:我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我国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问题:

  1、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两个普通法律分别规定了什么问题?

  3、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和交流。

  教师:释疑。

  投影(小结):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普通法律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可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渡:同学们,你还知道我国宪法的哪些相关知识?

  宪法知识竞赛:

  1、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分别是:

  2、“12.4”是什么日?与现行宪法的关系。

  3、2009年的主题是什么?

  结合图片﹑自主阅读课文第84-85页,思考、探究三个问题:

  1、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两个普通法律分别规定了什么问题?

  3、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要求:阅读过程中,作好读书标记,发现疑难,小组互查互纠,组长汇总疑难

  (4分钟)

  学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展示、质疑

  (3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将课前搜集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

  (3分钟)

  第二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环节一:“法制视界”

  投放资料:

  依据宪法第 18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依据宪法第 103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依据宪法第 11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依据宪法第 19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结合材料阅读课文第86页中间自然段,分析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小结:

  宪法

  (立法基础)

  教师:人们常把宪法称为“母法”,而把其它法律称为“子法”,这是因为宪法是其它法律的立法基础。

  环节二:“新闻播报”

  2009年12月0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五位教授以公民名义致信全国人大会,建议废止或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因拆迁条例与宪法相抵触 国务院正组织调研修改。

  探究讨论:根据课文知识,分析: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三:(看教材第86页材料)

  理解分析:你对宪法就是“指挥”、“统帅”是怎么样理解的?

  教师总结:

  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另一方面,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想抵触,否则无效。可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并展示自学成果。

  (4分钟)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3分钟)

  学生交流探究,并回答。

  (3分钟)

  第三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情境活动:立法现场会

  结合课前搜集,阅读课本第87页相关链接,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各需要多少人才能通过?

  2、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多少人才能通过?

  3、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在我国,任何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决定了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学生阅读“相关链接”,分析并回答。

  (6分钟)

  (三)拓展延伸,归纳小结。(学生归纳概括) (3分钟)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异同:

  区别宪法其他法律

  内容

  效力

  程序

  相同

  (四)板书设计。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五)学海拾贝(5分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学生稍微交流后回答)

  (六)达标检测(8分钟)

  一、选择题

  1、宪法之所以被称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因为:

  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③依法治国的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⑤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⑥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⑥

  2、宪法的制定,需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起草。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的法律和议案的制定、修改只需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上述材料表明

  A、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B、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C、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5、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旗法等分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

  A、宪法包含了其他法律、法规 B、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6.我国确定每年的12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2001年,新世纪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在下列选项中,对于我国的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就要以宣传宪法为主题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D.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总和

  二、我思考,我行动:

  1、就“谁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家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刑法:我主管犯罪和刑罚,例如,某人泄露国家机密给外国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是定此罪还是定彼罪?这些统统由我管,因此说,在国家整个法律家族中我最严厉,所以我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民法通则:我主要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这与公民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我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所以我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刑法、民法通则听后,心悦诚服,得出了“宪法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正确结论。

  你认为宪法论证的理由有哪些?

  2、我校准备在第十个法制宣传日来临之前,开展为期一周的宪法知识宣传活动。

  ① 请为这次宣传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②请你为2010年法制宣传日设计一个主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C 5、B 6、D

  二、我思考,我行动:

  1、(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略。

  第二框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

  ②通过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能力:

  ①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

  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三)知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课前准备1、了解宪法相关知识;近几年我国查处的几个大案要案。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团体和组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案例导入新课教师投放视频材料:

  《七旬老人“民告官” 终获赔偿》

  (视频播放时间1分半)

  议一议:

  上述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民告官”胜诉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七旬老人胜诉,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不仅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且还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团体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多媒体投放课题: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应该主要从上节课的内容来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内容、效力、程序等方面)

  (3分钟)

  第一目: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环节一:

  教师投放材料: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都发表讲话:

  胡锦涛说:“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守职责,勤于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吴邦国委员长说:“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

  温家宝说:“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议一议:

  国家领导人为什么都一再说自己要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

  教师小结: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环节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

  阅读教材P888页,思考:

  (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谁?人民通过什么方式管理国家的?

  (2)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别行使哪些国家权力?

  教师小结:

  投影:

  政府(国务院)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权 力

  管理权

  审判权

  检察权

  国 家

  委托

  环节三:案例分析

  教师投放案例材料:

  案例一:青年张杰(化名),于2007年6月30日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第一,然而在体检中却被检查出了乙肝病毒;芜湖人事局宣布张杰体检不合格不被录取。张杰于是状告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 。张杰的诉讼代理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表示,他将从“行政机关违反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自由生活和工作的权利”的角度来打这场官司。

  案例二:2001年9月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发生交通事故,两名学生被撞后司机逃逸,在场群众纷纷报警,半小时后警车才到,愤怒的群众当场将警车掀翻,并支持孩子的父母将110告上法庭。

  案例三:某县公安局为增加收入,招募民警,在101国道设卡收费,记者在采访该县公安局局长时,局长却说国道在我县境内,我们有收费权。

  问题:三个案例分别体现了宪法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哪些方面的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教师小结:投影

  一是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

  二是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

  三是不得做宪法未授权的事。

  学生快速阅读材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班内展示讨论成果。

  (5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知识点,并且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3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案例材料,逐一进行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得出结论。

  (4分钟)

  第二目: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环节一:慧眼看世界

  投影材料: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引自《中国共产党章程》

  本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

  ——引自《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

  中国民主同盟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

  ——引自《中国民主同盟章程》

  分组讨论: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团体和组织的章程中共同规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环节二:明辨是非

  投影材料:

  下面是两个同学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各自的认识:

  同学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

  同学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中国共产党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

  问题:你认为以上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谈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生讨论。

  教师小结:宪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党更应该模范地遵守宪法。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否则会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

  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究。

  (4分钟)

  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组间进行交流,并进行辩论,明确“党要模范地遵守宪法”这一观点。

  (5分钟)

  第三目: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环节一:案例说法

  播放视频:《王益受贿案》

  请同学们思考:

  “王益受贿案”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

  有我国,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把遵守宪法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依照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决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

  环节二:关注社会

  投影材料:

  我国从2001开始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2001年我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的主题是“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4年的主题是 “弘扬宪法精神,争强法制观念”。

  2005年的主题是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胡锦涛说:“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宪法,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

  问题:在我国,为什么要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增强宪法观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

  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青少年要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习惯,敢于同违宪的行为作斗争,殷鉴捍卫宪法的尊严。

  组内小结归纳,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交流后说出问题答案。

  (时间约3分钟)

  学生结合材料阅读课文内容,组内进行讨论,组间进行交流和展示

  (5分钟)

  知识整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体现?)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如何遵守宪法?)

  收获平台通过本课的学习:

  1、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今后我打算怎么去做?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学生快速抢答)

  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 (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国共产党章程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宪法

  2、某县公安局为增加收入,招募民警在某国道上设卡收费。这样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主要说明 ( )

  A.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D.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3、我国宪法是 ( )

  ①国家的根本大法

  ②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③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唯一行为准则

  ④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据报道,广东省某县工商局,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自行设立收费项目,自1997年1月起,向全县87名个体屠宰户按每头3元的标准收取“屠宰费”。这些被“宰”的个体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集体状告县工商局。为此,县工商局受到了严肃查处。这表明 ( )

  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执法必严

  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③我国公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增强

  ④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D 2、D 3、B 4、A

  实践园地:

  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宪法地位,明确了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任务,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强调了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等一些内容。

  材料二:某班同学为了掌握人们对宪法的了解情况,在一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宪法基本知识问卷统计表

  调查对象青少年中年老年

  调查人数404040

  是否知道宪法是363936

  否414

  是否接受过宪法知识教育是353224

  否5816

  是否了解宪法的地位作用是282620

  否121420

  是否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是121326

  否282714

  是否知道用宪法维权是101224

  否302816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法制宣传教育上,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意识,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素质和本领。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以宣传宪法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

  1.班会的主题( 要求:紧密联系材料和教材知识,中心明确。)

  2.班会的目的( 要求:围绕主题进行。)

  3.班会的步骤( 要求:紧扣主题,步骤清楚,形式活泼。)

  4.发言提纲(要求: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观点正确,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对学生导行呢?

  我门的做法是:

  一、榜样导向法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用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注意榜样的典型性。选择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弓召力的典型形象作为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激励。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周这样的伟大人物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从小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注意榜样的接近性。选择身边的同学、教师等作榜样,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学,心服口服。如学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课,为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新型关系,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用本地一个学生患白血病,学校领导、老师、同学踊跃捐款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的感染更加深刻。

  3.注意榜样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榜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如在《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生活好了,还用得着勤俭节约吗?在教学中,我们补充用学生熟悉的《周的睡衣》这个材料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周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解放后,应该说生活条件是可以的,但周一件睡衣却是补了又补。我们与周相比,有多大差距啊!这样的教育,收效要好得多。

  4.注意榜样的适应性。有些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教育学生学习榜样是要学习其精神,而不是外在行为的简单模仿。如教学《做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赖宁是要学习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他爱护集体财产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像赖宁那样奋不顾身去救火。

  二、目标激励法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行为的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事要有毅力》这一课,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有毅力,能长期地、不用疲倦地、毫不松懈地努力。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如学生的晨跑,先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在体育场跑完三圈,能坚持一个星期,教师给予鼓励;再提出每天跑四圈的目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反映开始的时候腰酸腿痛,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越跑越轻松了,不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大家都体会到毅力的巨大作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启发学生,跑步如此,做其他事情呢?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定能获得成功。

  三、实践体验法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纽带。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内外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体验。在《让祖国大地常绿》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绿化祖国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了让学生去体验植树造林的艰辛,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我们布置学生在宅前屋后种活两棵树,同时指导学生植树护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体会到了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同学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样,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快中,产生了良好的导行效应。

  四、对比辨析法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作“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

  看了“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16课教案”的人还看了:

1.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

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一课教案

3.初二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5.八年级政治下册教学计划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16课教案

教案在理论与实践的揣摩中,更能促进初二政治教师呈现出一节好课。这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16课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鲁教版八年级下政治16课教案 第十六课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一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1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