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
时间是做八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的资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一)
晏子使楚
随文练习
一、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出使
2善于辞令的人
3相当于“于”
4犯罪
5这样
6莫非
三、说说下边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并做解释。
1、“何”是“什么办法”,“以”是“用”,在现代汉语中理解为“以何”,即“用什么办法”。
2、“吏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二”放在名词“吏”的前边,中间还应加量词,应解释为“两个小官吏”。
3、“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其实”是“它们的果实”。 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暗含转折。
四、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
2、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楚王明明是我栽赃陷害,而晏子又无法澄清事实。他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
他用了类比的方法。 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指出其原因是“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六、对于楚王“齐人固善盗乎”这个问题,也可能作下列回答或反问,你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好?你能否从中进一步看到晏子答话的最可贵之处?说说你的看法。
1、只是怀疑是否是齐人,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楚王的挑衅性问话。
2、已经承认了是齐国人,只是认为离开齐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而已。
3、只是怀疑偷盗的真实性,如果真的偷盗,似乎就无话可说了。
4、已经承认了这个齐人偷盗,只是说不是每个齐人都偷盗。
5、只是认为不该带到朝廷来侮辱“我”。
6、认为偷盗是小事,看来齐人偷盗是家常便饭了。
7、只是反唇相讥,否认不了“齐人善盗”。
8、软弱无力之词。 晏子的答话最可贵之处,在于不在小事上纠缠,如此人是否是齐人之类,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接过楚王的挑衅回敬楚王,从根本上指出整个楚国存在着“善盗”的土壤气候,外人来此会染上偷盗恶习,楚人自己更无疑都是盗贼,你楚王自己只怕也不是好东西! 不是“齐人善盗”,而是“来到楚国的齐人学得了偷盗”,“楚人育盗”,“楚人俱盗”! 这下子,楚王自然自讨没趣,被大大地羞辱了。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出使
(2)派遣 使者
(3)使者
2、(1)延纳
(2)改换
(3)安排
3、(1)齐国都城临淄有三百条街巷,大家张开衣袖就能成为浓阴,挥一挥汗就能成为雨水,大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
(2)那些贤能的人就出使到贤明的君主那里,没有才能的人就出使到没有才能的君主那里。 在齐国我晏婴最无能,所以最适宜出使到楚国!
4、晏子往往把楚王对他的侮辱用来回敬楚王,使楚王自取其辱。 如楚王在大门旁边开一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晏子则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于是楚国就成了“狗国”,除非让“我”从大门进入;楚王因晏子短小,说他不是人才,晏子则说按齐国规定,“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于是楚王就不是“贤主”。 这一切,都使楚王自讨没趣,自打嘴巴。
问题探究
读下边的文章和该文大意后回答问题。
1、(1)出使 使①:派 使②:出使
(2)只 只
2、他们出使的形势都是敌强我弱,对方的国君都恃强凌弱,蛮不讲理,斗争的结局是对方的国君都认输了,这二人都获得对方的尊敬。
3、唐雎敢于同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义正辞严、声色俱厉,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表现出不畏强暴、重义轻生的精神。 晏子具有机智善辩的才能,他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表现出外交家的风度。
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二)
万里长城的构造
随文练习
一、略
二、辨形组词。
1砌墙沏茶
2券门卷子
3垛口跺脚
4云霄通宵
5陡峭徒步
6烽火锋利
三、下列句子里画线处的词分别属于哪一类?
1、确数
2、约数
3、概数
四、B
五、本文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试阅读下面一些句子,说说文章是怎样深入浅出地使用建筑术语的。
1、用括号解释建筑术语。
2、先叙说情况,后解释现建筑术语。
3、先出现一个常用术语,然后引出其他同义术语;先叙说情况,后解释建筑术语。
六、读了这篇文章,并参读下边的资料后,你认为文中的“最伟大”一次用的是否准确?展开想像,你对“惊人毅力”有什么感受?
长城之长,规模之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建造时间之长,史无前例,确实称得上“最伟大”。 可以想像到,要建成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取材、加工材料、运料、修建等等。 需要动用千千万万人,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 所以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惊人的毅力。
问题探究
读下边的文章后完成练习。
1、总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先说长城的主体:墙身、城墙顶部、墙台和敌楼,最后说到与长城配套但不相连的烽火台。 先说主体部分,符合人们急于了解长城构造的心理。
2、例如:“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这就适合于防守;墙面宽“可容五马并骑,十行并进”,这就便于运动军队,互相支援,利于守卫;烽火台的设置,可以随时通报敌情、互通消息,便于防御来犯之敌。
3、例如:“靠外的一面则用砖砌成高近两米的垛口”,接着介绍垛口;又如“敌楼上还有燃放烟火的设备”,接着介绍烽火台。
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三)
背影
随文练习
一、略
二、辨形组词。
1蹒跚隐瞒
2琐屑元宵
3举箸著作
4交卸防御
5拭干考试
6狼藉书籍
三、试说说各句中的“终于”具体表现了什么。
1、表示尽管已经十分仔细地嘱咐过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到车站,但最终还是不放心,可见对“我”十分关切。
2、既表示对“我”十分关切,又表示自己要尽到最大责任。
3、表示手头甚紧,反复还价才谈定了一个价钱。
4、表示最终还是自己努力宽容儿子,以儿孙为重。
四、联系句意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1、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太不聪明,太不懂事。
3、选择并确定。
4、不能控制自己。
五、文章写了作者的四次流泪,说说各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1、为家庭不幸而流泪,内心悲哀。
2、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父亲付出太多,做儿子的内心无比感动。
3、为父亲的背影消逝而流泪,充满惜别之情。
4、为痛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
六、说说下列句子交代了什么样的背影,它们对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有什么作用。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些背景的交代,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父亲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平时的背影,而是饱含感情和深意的背影。
2、这些句子回忆了父亲的一生,表现了父亲老境的颓唐。 它一方面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适应,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 父亲在老境颓唐、“大去之期不远”的情况下,“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就表现了一种至死不渝的爱,使得泪光中的“背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七、设想一下,如果他再次见到父亲时,会怎么说?
可围绕以下意思来说:那时“我”不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他种种“迂”的举动,正表现了爱子之切。 现在,正为那时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歉疚、难过。
八、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感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觉得这个过程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从嫌父亲“迂”,到感受其爱,再到深受感动。 这个变化过程有代表性,许多年轻人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知道如何为人,如何对待父母。
九、关于这篇散文的线索,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以“背影”为线索,二是认为父子之情为线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两条线索一表一里,一明一暗,是双线并行的。
问题探究
一、读下边文字后回答问题。
1、(1)“努力”实际上是用尽全身力气。 “显出努力的样子”是客观描述。 这是“我”见到父亲十分用力地爬月台的情景,所以只能说他“显出……样子”,改为“十分努力”就不客观、不真实了。
(2)“再找不着了”是说“我”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父亲的背影,直到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才罢。 去掉“再”,是说找了一下,见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里后就进来坐下了。 这表达了“我”对父亲无限眷恋之情。 2、前边的部分写家庭惨淡的情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父亲车站买橘、“我”望见他的背影作了铺垫,更使人感到父亲的崇高。 后边的部分,写“我”疼惜父亲,更显出父爱的力量,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父亲为筹集“我”的学费,卖掉永不离身的祖传玉龙烟斗;“我”为报答父亲,历时5年找到烟斗下落并购回;父亲去世后,“烟斗到了我手上,伴我同行”。 可见“烟斗”在文章中既是父子情感的寄托物,也是贯串文章的线索。
2、父亲掩饰事情真相,是因为他卖掉了自己的爱物,心里难过,又不愿让儿子看出来。 后来又说“小烟斗又算什么呢”,既表明父亲认为子女上学之事重于物质上的传家之宝,同时也是为了宽慰我。
3、永远记住父亲为让“我”上大学而卖传家宝之事,不忘父亲博大深沉的爱,不忘父亲的教诲和期望。
八年级语文上补习习题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