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一)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筛选信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析体悟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体悟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筛选信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思路:

  赛一赛,引发学生兴趣------猜一猜,明确学习内容-------筛一筛,理出文章思路------议一议,体悟说明方法--------评一评,总结成败得失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导入新课:

  速读课文第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是一只生活在北美洲的大湖里的斑贝,不过我可不是本地的居民,你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我又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吗?

  2、别看我背井离乡,但我一点也不难过,因为在新的家园里我生活得比以前更滋润了,你想知道我的秘决是什么吗?

  3、不过我的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因为人类并不喜欢我,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给我和我的同伴取了个不光彩的名字,叫我们为

  二、猜一猜,明确学习内容

  从题目入手,你能猜猜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吗?

  预设问题: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有哪些生物属于入侵者?

  怎样入侵?

  入侵的后果?

  人们该怎么办?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

  三、 筛一筛,理出文章思路

  默读课文,用 “ ” 勾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划分文章的层次,理出文章的写作提纲。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

  揭示态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四、议一议,体悟说明方法

  1、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批注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2、讨论交流:

  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的特点

  3、学法指导:

  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分析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也能引发读者的想像。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

  五、评一评,总结成败得失

  对照学习目标,为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评一评分,并说说原因。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二)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及其它幻觉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②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③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幻觉。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步骤】①指读。提要求:其他同学拿起笔,画出有哪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提醒朗读同学节奏慢点)②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见下表。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醒】拿出昨天的《学案》,检查大家的预习,随机抽同学回答:一致认可的答案就过;有分歧的就重点研读。

  【明确】重点研读第4、5两节。(后前后桌互动交流,互相查漏补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提醒】在串讲时,第4小节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在讲第7小节要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4、 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提升思维层次

  (一)交流互动,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提示】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二)点评同学的发言,从而引导同学品味文章语言

  1、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步骤】①前后桌交流。②指答。

  【明确】NO1小节: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NO2小节: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NO7小节打比方。

  【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在鉴赏时一定要指导鉴赏的方法,比如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如: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3、归纳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六、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语言训练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两小儿辩日》中“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3、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注:三题可任选一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三)

  第22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

  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

  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

  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计划2分钟

  桃源----桃园(辨析理解)

  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 —计划3分钟

  预设: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

  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 数(shuò) 陌(mò) 要(yāo) 语(yù) 诣(yì) 骥(jì) 咸(xián)

  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 ———计划10分钟

  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

  阡陌交通(古义: 互相通达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芳草鲜美(古义: 花 今义:芳香 )

  芳草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羹味道美 )

  咸来问讯(古义: 都 今义、盐味 )

  咸来问讯(古义: 讯问消息 今义:调查、讯 问 )

  妻子邑人(古义: 妻子和儿女子单 今义:男子的配偶 )

  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人间隔(古义: 隔断、隔绝 今义: 距离 )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 今义: 携扶、搀扶 )

  便扶向路(古义:原先 今义: 朝着 )

  处处志之(古义: 作标记 今义: 志向、意志 )

  寻病终(古义: 不久 今义: 找 )

  延至其家(古义: 邀请 今义: 延长 )

  此中人语云(古义: 说 今义: 云朵 )

  缘溪行(古义: 沿着 今义: 缘分 )

  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 今义:贫穷 )

  便得一山(古义: 看到 今义: 得到 )

  才通人(古义:仅仅 今义: 刚刚、 刚才 )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 今义: 个性、举止大方 )

  悉如外人(古义: 完全 今义: 熟悉 )

  辞去(古义:告辞离开 今义: 辞掉工作 )

  五、本文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并解释。

  具答复之( 同“俱”,一一,全部,详尽);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六、分小组思考讨论,完成下列练习—————小组内分工合作,限时10分钟

  1、“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渔人给桃花源中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叹惋什么?

  预设:

  渔人可能告诉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中人可能:

  ⑴外面朝代的更替与频繁的战乱 ⑴为外面人们的痛苦生活而叹

  ⑵晋代的苛捐杂税使人民流离失所 ⑵为外面的社会黑暗而叹

  ⑶自己的经历及家庭情况 ⑶为自己的幸运而叹

  ⑷ 外面的人情风俗、生活习惯 ⑷为自己孤陋寡闻而叹

  ⑸外面的社会、政治制度 ⑸为时光的易逝而叹

  ⑹ 外面的生活、生产水平 ⑹为自己落后的生产水平而叹

  ⑺.。。。。。 ⑺为渔人的人生经历而叹

  ⑻.。。。。。

  2、桃花源中的生活如此充满诗情画意,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渔人为什么还要离开?

  预设:

  ⑴家乡情结,这里再美,可不是自己的家乡 ⑵挂念家中亲人,怕亲人担忧

  ⑶长期作客,心中不安 ⑷ 欲告知太守,邀功请赏

  ⑸欲将家人带来,共同享福 ⑹欲将同郡的人带来,共同享福

  ⑺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人为何要如此说?

  预设:

  ⑴怕外面的人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⑵怕外面的战争波及桃花源

  ⑶怕被赶出桃花源 ⑷怕给他们加赋税

  ⑸.。。。。。

  4、“处处志之”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暗示桃花源这种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是找不到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七、课后作业

  1、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面的人,你对此怎么看?

  2、作者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用了刘子骥这个真名真姓,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人,有什么作用?

  3、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结果会如何?

  4、你愿不愿意在桃花源中生活,为什么?

18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