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同学们为能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养成平时做试卷的习惯,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满坐寂然:同“座” 妇抚儿乳:喂奶儿含
乳啼:乳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隔
B.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众妙毕备:结束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几欲先走 逃跑
C.两股战战:大腿 宾客意少舒:稍微
曳屋许许声: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D.于厅事之东北角:在 妇拍而呜之:表顺承关系
俄而儿醒:副词词尾 虽人有百手:即使
2.下面加粗的词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是( )(3分)
A.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这里指声音、脸色)
B.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写文章的功夫)
C.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结交)
D.我早晚要收拾你。(整治)
3.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和《窗》四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B.《口技》是一篇笔记小说,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C.《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D.《孔乙己》侧重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侧重写人物的语言;《窗》主要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4.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英文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像,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芽儿,是缺憾。(4分)
仿写:①
②
5.《窗》这篇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自己能亲眼一睹窗外的美景,嫉妒心恶性发作,竟然见死不救。其实,他在寂寞的生活中产生这种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应该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恰当地向靠窗的病人表达自己的愿望?(4分)
6.排列句子顺序。(3分)
①简本文简事繁,文字比较粗略。②繁本描写比较细腻。
③《水浒传》的版本可以分为繁本、简本两大系统。
④在大聚义后还有征辽、平方腊等情节。⑤却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庆两大情节。
正确的顺序应为:
二、现代文阅读(38分)
(一)(18分)
范进不看便罢,①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喀!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②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③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不省人事: 拙病:
8.文中加点的词语都对范进的______描写。①处说明他______________;②处说明他____________;③处说明他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含有无情的_________意味。(3分)
9.这段文字分二层,第一层从__________到________,写出了_______;第二层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3分)
10.本段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范进看见报贴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4分)
本段用了_____描写,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话,错落有序,众邻居劝说的话,又主动提出拿鸡蛋酒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4分)
11.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要重视环境描写的分析。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是( )。〈可选若干个答案〉 (2分)
A 欺贫爱富 B 追求学问C 趋炎附势D 腐朽利禄E 政治开明G 崇尚才学
(二)寂静除夕夜(20分)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2.依次加到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清脆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清脆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13.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2分)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14.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15.结合文章内容填空。(4分)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 和__ __
16.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17.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18.(18)段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19.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2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20.解释下面加点词。(6分)
①惟其所以不得( ) ②则狗恶也
③则家贫无以( ) ④于是还疾耕
⑤田猎之获( ) ⑥常过人矣
21.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2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2分)
四、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则短文,按要求作文。
数学老师不知着了什么魔,一进教室就板起了面孔:“今天我给大家出一道证明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下。求证: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一)甲证明:因为爸爸说:“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妈妈说:“不升学就没有出路!”
老师说:“升不了学根本别谈出路!”
所以,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二)乙证明:因为整日的苦读,三点一线的生活,没了歌声,没了欢笑,没了梦的翅膀。
所以,我茫然、彷徨,我开始怀疑升学的梦。
又因为,回头看历史,放眼看世界:华罗庚小学毕业,却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爱迪生没有文凭,但他是个造福人类的大发明家;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现在他是世界首富。
所以,我发现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升学不是惟一的出路。
数学老师扶了扶眼镜,提笔批道:“甲同学思路清晰,事例真实,故正确。乙同学,乱七八糟!”
以“出路”为话题,写一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C 2.A 3.C 4.例:O是一面镜子,是对照;P是一面旗帜,是目标;H是一座水闸,是控制;J是一把鱼钩,是诱惑;S是一条道路,是曲折。 5.略 6.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④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一)7. 不明白人事了 倒霉的病 8. 动作 狂喜得完全忘了形,失常变态 喜得昏过去了,乐极生悲 疯狂了 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疯态丑恶不堪 嘲讽 9. “范进不看便罢”到“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众人大眼望小眼”到“再为商酌” 众人与家人不同的心情。 10. 细节 动作、语言、表情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侧面 众人 老太太 娘子胡氏 众邻居 趋炎附势 11. A C D E(二)12. D 13. C 14. A 15. ① 使我特富同情心② 怀念、祝福16. 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17. ① 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 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18. D 19. 略
三、文言文阅读20. ①原因 ②差,不好,不中用。③即"无所以",没有办法,指没有钱。④快速,急切。 ⑤同"畋",打猎。⑥超过。21. ①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了钱买好的狗;好狗本事大,多次捕获到野兽。②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22. ①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②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看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提高卷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