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的过程。教学反思与学生发展观,都是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课后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及“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定方法。它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首先,在探究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运用判定定理时,都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其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两两对应的互逆定理,本节课在引入新课时就是类比性质引入判定的。“启下”,首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是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其次,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探究模式从方法上为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的良好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基于上述的思考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常规对定理的掌握和应用等的基本目标以外,我还将“经历从生活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如何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进一步理解数学理论的建立方式。”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部分农学生今后的发展,设立了分层目标:“初步理解数学模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式,体会由定理猜想逆命题,并加以证明或推翻的数学实践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以学生教室中日光灯的悬挂和身边无障碍通道扶手的安装为引例新定理,以牛顿的数学桥为结尾(包含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点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然而在介绍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时,过于匆忙,效果不甚理想。
为了在课堂中提供学生探究思维的空间,我提出了:“问通过上述图形分析,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探究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尝试给出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学生在思考时方向不够明确,一开始有困难,等了许久终于有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才想到了一条判定定理,其他同学在他的提示下,纷纷由其他的一些性质,找到了判定方法。由此我想到:首先老师在上课时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提示;其次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明确题目的表达,比如上述问题加上从平行四边形的各要素考虑就会更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体会到:第一,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决定的;第二,教师要驾驭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该尊重它,这是对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一点不能变通教材。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二)
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它的判定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性质和判定的学习是一个互逆的过程,性质是判定学习的基础。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按照课本分为两个课时,前三个判定和定义判定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探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四种方法,在探讨时由一个实际问题——玻璃片的问题引出四个判定方法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验证,从边、角、平分线三点来分别探讨,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将每种判定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都按照格式书写出来,这样有利于他们数学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论证的过程得出结论和方法,同时安排同学上台进行讲解、板书等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收获:通过玻璃片的实例引导同学探索、研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对四个判定的掌握比较好,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判定方法的运用也比较熟练,而且由于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判定都进行了口头表达过程和符号语言的书写练习,因此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和书写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说出或写出比较完整的证明过程。
不足:首先,由于学生不熟悉,课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时间过于紧张,使得在教学中的部分环节没能得以体现,比如:学生的板演等,这对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几何证明题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弱点,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是一个需要改变和提高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三)
一、反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教材安排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 ①通过以题点知的练习回顾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
②通过以探索活动为载体,并将论证作为探索活动的延续与发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③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有效提升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来看,由于八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对抽象的语言叙述,不能用准确的图形来体现,或者不能从复杂的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从理论上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本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能在理解基础上,把对象还回到新的情境中” ,在经历了 “实验—观察—猜想—验证—说理—建模”的思维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①借助典型例题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渗透化归意识。
②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态度,
与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八年级学生较之以往,推理逻辑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反思教学策略
1、总体策略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目标──问题”的教学策略,开展 以“以题点知,回顾应用──操作思考,关注实质──典例分析,学习共享──目标检测,关注重点──拓展探索,展翅高飞”为教学程序的双基教学模式。
2、针对设计的局部策略
a、以题点知,回顾应用
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如果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这堂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平面几何中文字命题的证明。因此我把把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学生参与命题发现过程的平台上。本节课的成功有:
成功之一:以题点知,回顾应用。设计2道精、简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讲解。以此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回忆,达到回顾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学习新知的目的,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成功之二:变式拓展,关注双基 。猜测和预见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心理特点,用 “先猜后证”的教学法,有效地激发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感,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去感知、去探索、去建构新知识。
成功之三:典例分析,学习共享。通过“典例学习,学习共享”向学生示范改造数学题的方法,结合典型范例进行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练习和讲解,教会学生运用“类比——猜想——归纳——证明”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教会学生评价命题真假与好差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处和发生、发展点对知识加以扩、延伸。
看了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