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教学反思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后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的性质。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 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 标。授课过程分为4个环节:

  (1)感受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之前,多数学生早已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所以在上课前,我引导 学生寻找“你身边的等腰三角形”。课堂上学生反应热烈,举出了很多例子。就连原来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可以举出身边的等腰三角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 走进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知识世界。

  (2)形象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2,求其周长”,目的 是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掌握情况及“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理解,课堂上学生能够直接回答。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 和底角多数学生已提前掌握,因此对于本环节的学习学生感觉很轻松。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意识,相当一部分后进生也能够纷纷举手,并且回答的准确率 极高。由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对于下面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跃跃欲试。

  (3)通过折纸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堂上,当我介绍 完操作规则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他们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仔细地翻折。可以看到同桌或前后位两个同学在小声地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 角”、“三线合一”的性质都是由其具有轴对称性质引出的,学生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较为容易。由于担心“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会感到困难,我特 意介绍了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并且为学生们设计出对应表格,让学生填出“三线合一”的性质。这样做降低了“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出的难度,学生 较易理解,但是我想如果让学生自主发挥,时间虽然多浪费一些,课堂上不确定因素虽然多了一些,但是学习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4)运用“等 边对等角”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学会应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完成了一些角度计算的填空后,侧重于让学生书写解题过 程。我感觉到新课标教材中对学生解题步骤书写的规范程度要求比较放松,但是我总是认为如果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书写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有很大的帮 助,因此经过近一个学期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我们班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困难,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解题步骤的书写。

  教 学实践中,提倡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本节课从总体上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 的性质,学会了“等边对等角”的运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总还是觉得,这样上课,不能满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会有吃不饱的感觉。若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尝试分组练习,整体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是我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同行给予指教,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做到:师生创建平等、合谐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二)

  本人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 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 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 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 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 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三)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水平有三种:其一是记忆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记忆性学习方式;其二是理解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理解性学习方式;其三是思维水平,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课标课程关注的是三维目标,它要求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思维水平。因此,课标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试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文以等腰三角形性质为载体,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操作样式。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思路

  等腰三角形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三部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概念、轴对称性质、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研究等边三角形,也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教科书呈现的顺序是: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应用新知识进行巩固。为此,根据课标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2)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3)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4)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实现上述综合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拟定为: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活动(折纸、剪纸)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中。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与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如教科书图14.3-1)

  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作(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是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性质创设探索的情境。

  2.观察图形,归纳性质


看了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看过:

1.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3.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4.初二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

2432152